萍乡学院学子走进冲头村,开展反诈宣传守护“一老一小”

发布时间:2025-08-22 11:37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刘芬   阅读 6.4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为有效提升莲花县良坊镇冲头民族村村民的反诈“免疫力”,切实守护好村民的“钱袋子”和孩子们的成长安全,近日,萍乡学院“同心 同语 同行”暑期志愿服务团深入冲头村,聚焦老年人与未成年人群体,开展了一场有温度、有深度、有力度的反诈宣传活动,切实为村民筑牢防骗“安全网”。

深入户牖,调研与宣讲同步

冲头民族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出务工,村内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占比较高,“银发族”与“幼龄童”成为诈骗分子重点瞄准对象。服务团以问题为导向,结合农村实际,设计出通俗易懂的《“一老一小”反诈调查问卷》,内容涵盖常见诈骗类型、村民反应方式、防范意识等维度。在村委会的支持下,志愿者们采取“移动调研+即时宣讲”相结合的方式,开展面对面的走访交流,在拉家常中倾听村民心声,在院坝里播撒反诈知识的种子,用八天时间完成有效问卷百余份,精准识别出该村高频诈骗形式,为后续“靶向宣传”奠定坚实基础。

▲图为志愿者在农家小院里开展调研

打破传统宣传的“单向灌输”,志愿者们推行“移动调研+即时讲解”新模式。踏进农家小院,蹲在灶台边、坐在长凳上,志愿者们用亲切的话语开启交谈。“阿姨,最近有没有接到叫您转钱的电话”志愿者关切的询问,成为老人倾诉的开始。在村民郭奶奶家中,志愿者们席地而坐,认真记录老人遇到的诈骗电话类型——假冒子女出事、虚假中奖、冒充政府人员等骗局。在充分了解情况后,志愿者们立即化身“反诈宣讲员”,结合这些发生在村民身边的鲜活案例,用最通俗易懂的语言,剖析骗子的常见话术和心理陷阱,重点强调“不转账、不透露密码、多核实”的防骗铁律,帮助“一老一小”破解骗局,提高防范意识。

▲图为志愿者走进村民家中开展面对面反诈宣讲

银发守护筑牢“钱袋子”防线

针对老年人信息接收特点和学习习惯,志愿服务团摒弃了在传统会议室中集中宣讲的模式,创新开展“移动课堂+精准滴灌”服务,把“移动课堂”搬到农家小院、村头巷尾,将反诈知识送到老人身边。

在退休村医汤奶奶家中,志愿者结合医保政策普及,强调“政府绝不会索要手续费或密码”,用权威政策解读粉碎此类骗局的谎言基础;在家庭主妇颜阿姨家中,志愿者化身“村头普法员”,以真实诈骗案例开展警示教育,帮助老人识破身边陷阱。针对使用智能手机的老人,志愿者还进行一对一“扫雷教学”,演示如何安全使用微信、识别诈骗短信等基础操作,提升其数字安全使用能力。

▲图为志愿者在汤奶奶家中开展移动课堂

青苗培育护好“小花朵”成长

面向未成年人群体,志愿服务团主打“趣味互动+情境体验”模式,将严肃的反诈知识转化为生动活泼的学习实践。

在村活动中心,一场名为“反诈小卫士”的趣味课堂正在进行。志愿者首先通过多媒体演示带领孩子们“云游”中国语言文字数字博物馆,感受数字化学习的魅力。随后,一场名为“火眼金睛”的趣味测试让孩子们热情高涨。在志愿者引导下,孩子们通过热烈讨论,快速掌握了识别“病毒软件”“中奖陷阱”“假冒熟人”等网络风险的技巧,问卷中体现的“免费皮肤”“网红交友”等陷阱被一一拆解。

▲图为反诈课堂上小朋友们踊跃发言

活动的高潮部分是孩子们自编自演的《防诈骗小剧场》。由志愿者引导,孩子们分组还原高频骗局,用稚嫩但坚定的表演传递“不透露、不轻信、及时求助”的反诈口诀。孩子们从“被动接受”转化为“主动输出”,现场掌声不断,反诈意识通过沉浸式体验深植童心。

▲图为孩子们正在表演自编的反诈情景剧

本次聚焦“一老一小”群体的双线反诈实践活动,为老年人和未成年人量身定制了差异化、场景化的反诈活动,在冲头民族村产生了积极反响。活动后回访显示,老年村民对问卷中提及的几类高发骗术的辨识度显著提高,孩子们则能清晰复述学到的“反诈口诀”,并描述几种常见的游戏和社交诈骗手法。这种深入院户的移动课堂和充满趣味的青少年活动,不仅传递了知识,同时也为乡村“一老一小”反诈工作提供了可借鉴的实践经验。

▲图为活动结束后志愿者与小朋友们合影

守护“一老一小”的安全,就是守护万千家庭的幸福根基,更是夯实乡村振兴的安全基石。“同心 同语 同行”志愿服务团在冲头村的实践表明,通过精准调研、创新形式、深入服务和多方联动,有助于在广袤乡村筑牢坚实的反诈防火墙,让数字安全的阳光温暖每一位“老宝贝”和“小太阳”,为构建平安、和谐、繁荣的新乡村贡献青春力量。(通讯员:刘芬)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刘芬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207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