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8月22日讯(通讯员 宋贤)为响应国家鼓励青年深入基层、服务乡村的号召,南京中医药大学脉络寻源实践团于2025年8月15日深入吉林省集安市,开展以“寻踪觅参探幽境,护育并举守奇珍”为主题的野山参原产地考察活动。通过实地探访道地药材的生长环境、参与采挖实践与观摩加工全流程,团队深入了解了中医药特色产业发展现状,为产业升级与乡村振兴贡献青年智慧。
在集安市参业协会副会长刘春显的带领下,学子们走进长白山南麓原始林区,沿途枝柯横生、山路泥泞。刘会长介绍,采参人常年穿梭于这类原始环境,全凭经验与耐力完成每日工作,实践团队所体验的正是他们最真实的日常。
一、深入林海,亲历采参艰辛
抵达预定点后,刘会长首先为青年学子们传授野生山参辨识要诀。他指出:人工播种、自然生长15年以上者方可称为野山参,其典型特征为“三叉五叶”,芦头明显,参体顺坡向上生长。在杂草与林木共生的生态环境中,野山参生长极为缓慢,养分积累丰富,因而药用价值远高于普通园参。
随后,学子们分组参与传统采参操作。他们双膝跪在近70度的湿滑坡面上,手持石签仔细拨开植株周围土壤。石签的使用不仅考验腕力,更要求学子们对参根走向有敏锐判断。历经一个半小时的连续尝试,团队最终完整采出两株野山参。尽管身体疲惫,鞋裤尽沾泥泞,但亲手完成从辨认到出土的全过程,使大家深刻体会到采参行业背后所蕴含的技艺传承与劳动艰辛。
途中,团队偶遇南京中医药大学“橘泉书院”指导老师傅兴圣。傅老师现场补充讲解了刺五加、赤芍、北乌头等东北道地药材的辨识特征与生态习性,指导学子们详实记录这些药材的伴生环境与植株特征,极大丰富了本次实践的药用植物学内涵。
二、走进加工作坊,探秘传统工艺
下山后,团队参观了当地参农用于野山参初加工的专业场地。刘会长系统演示了清洗、整理和烘干等一系列标准化流程。在清洗环节,为保护人参表皮富含的有效成分人参皂苷,需谨慎使用牙刷、棉袜等软质工具轻轻擦拭,避免破坏表皮。烘干时则采用保温箱配以灯泡均匀加热的传统技法,以确保人参干燥均匀、品质稳定。
在实物教学环节,刘会长向学子们演示了参龄鉴别的奥秘:通过芦碗数量判断生长年限,每“一碗”象征一年,而随年限推移形成的“平滑碗”特征则需近十年才能生成。他特别强调,“参龄是评估其价值的第一标准,而非个头大小”,这一观点刷新了众人对优质人参的传统认知。
此次深入集安野山参产地的实践,不仅拓宽了学子们对道地药材生长环境、采挖技艺及加工流程的系统认知,更在实践过程中淬炼出守护中医药资源的责任担当。通过将专业理论与一线实践深度融合,青年学子们展现出积极投身中医药传承与创新发展的坚定信念。未来,脉络寻源实践团将继续扎根田间地头、乡村一线,以切实行动推动中医药事业振兴与乡村振兴同频共振。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吴仲轩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