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8月22日讯(通讯员 李镓阳、岳柳江、高兴) 为深入推进 “青春赓续红色血脉工程”,引导青年学子厚植家国情怀、汲取奋进力量,近日,东北大学材料学院暑期赴宁夏两市社会实践团赴宁夏平罗县、银川市开展红色研学活动,。实践团先后走进黄渠桥镇革命传统教育基地与宁夏博物馆,在历史遗迹中追溯红色记忆,在革命文物前感悟初心使命,树立起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的青春志向。
战痕凿壁传薪火 学子抚桥誓初心
第一站,实践团成员怀着崇敬之心走进黄渠桥镇革命传统教育基地。这座矗立在贺兰山东麓的小镇,曾是宁夏地区革命斗争的重要阵地,镇内的革命纪念馆以“烽火黄渠桥” 为主题,通过千余件历史文物、影像资料和场景复原,系统展现了当地党组织从萌芽到壮大的奋斗历程。
“杨一木同志在黄渠桥点燃的革命火种,照亮了宁夏的抗日救亡之路。”1937 年,共产党员杨一木受党组织派遣来到黄渠桥,以开设 “晋丰泰” 商号为掩护,秘密发展党员、建立党组织,先后组建抗日救亡团体 20 余个,发动群众开展抗日宣传、募捐支前等活动,让革命的星火在塞上大地燎原。““在白色恐怖下坚持斗争,靠的是对党的绝对忠诚和对人民的赤子之心。”他的事迹激励着实践团传承红色基因,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图为讲解员介绍抗战时期黄渠桥镇相关红色事迹。王华森 供图
在“英雄群像”展区,两位出身贫苦农民家庭的优秀党员事迹让实践团成员们圣兽出的被赞誉为“硬骨头汉子”的任天才同志,在土地改革中带头斗地主、分田地,面对敌人的威胁利诱始终坚贞不屈;女党员李双双冲破封建束缚投身革命,在剿匪斗争中化身 “战地信使”,多次冒着生命危险传递情报。泛黄的烈士证书上‘为人民牺牲’五个字中若千钧,队员们深切认识到,英雄从来不是遥远的传说,而是在关键时刻勇毅挺身而出的平凡人。
参观结束后,实践团与黄渠桥镇的讲解员展开了一场深度访谈。讲解员以生动形象的方式,向实践团成员详细讲述了这片土地所经历的红色故事以及涌现出的英雄人物,使队员们真切地感受到宁夏人民在民族危亡的紧要关头所展现出的英勇无畏、顽强抗争、不屈不挠的伟大精神。这种精神,既是宁夏人民的无上骄傲,更是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生动体现。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讲解员深入交流采访。王华森 供图
长卷翻涛见峥嵘 红旗浸魂润心田
下一站,实践团走进宁夏博物馆,一场名为“红旗漫卷”的宁夏革命文物陈列展览如一部厚重的历史长卷在队员们面前徐徐展开,那是一场穿越时空的震撼之旅,让队员们的心灵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洗礼。
展览以时间为脉络,用文物、照片和历史资料,全景展现宁夏地区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的历程。从早期革命运动星火,到红军长征足迹;从抗日活动抗争,到宁夏解放的喜悦,再到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奋进,每个单元铭刻着革命先辈的无畏与奉献。参观时,珍贵展品如钥匙,打开实践团通往过去的大门。李临铭的牛皮药箱体现革命者奋斗与坚韧,青石嘴战斗场景复原让队员感受红军英勇,宁夏解放画面展现军民鱼水情与胜利喜悦。这些展品揭示了革命先辈的巨大牺牲,让实践团成员坚定传承红色基因、担当时代使命的决心。
▲图为实践团成员参观红旗漫卷展区。王华森 供图
淬火成钢担使命 青春立志建新功
实践团重走红色足迹、追溯红色记忆、访谈红色人物、体悟红色文化,不仅是一次历史的回望,更是一场精神的洗礼。这次实践让队员们深刻的明白,红色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融入血脉的信仰。杨一木的坚守、任天才的担当、李临铭的奉献,这些革命先辈用生命诠释了‘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他们的精神就是我们前行的动力。队员们纷纷表示,作为新时代材料学科的青年学子,要将红色精神转化为科研报国的实际行动,在新材料研发、关键技术攻关等领域勇挑重担,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宁夏的发展成就告诉我们,奋斗是最动人的青春底色。未来我要到西部去、到基层去,让青春在祖国需要的地方绽放光彩。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宁夏博物馆的合照。王华森 供图
据悉,东北大学材料学院始终将红色教育作为育人重要抓手,通过 “重走红色足迹 + 理论研学 + 实践服务” 的模式,引导青年学子在社会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此次宁夏之行,是学院 “青春赓续红色血脉工程” 的重要实践,后续还将通过主题班会、成果分享会等形式,让红色故事走进更多青年心中,让红色基因在代代相传中焕发新的时代光芒。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高兴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