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韵流芳,思政育人 | 以针作楫,以线成帆:织渡生命长卷——杨小辉残疾人创业口述史

发布时间:2025-08-21 23:19   来源:大学生云报 | 余乐晴   阅读 2.7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大学生云报8月21日讯(通讯员 余乐晴、杨雨晨、唐敬宜、吴怡) 在传统历史叙事中,残障群体的生命经验长期被边缘化,而国家“十四五”残疾人保障规划明确提出“促进残疾人全面发展”,联合国《残疾人权利公约》亦倡导“残障群体自主发声”。当前,残障议题作为社会文明标尺的价值日益凸显,但学界对其个体奋斗史的系统性记录仍存空白。

在这个夏天,南京师范大学中北学院“红韵流芳”思政育人实践队聚焦里约残奥会银牌得主刘赟涛、丹阳市肢残人协会副主席赵正元、丹阳市“残疾人创业之星”杨小辉,从受助者到助人者的蜕变历程,通过口述史形式解构“生理局限-社会支持-个体突破”的互动关系,既响应共同富裕“一个都不能少”的政策导向,亦填补特殊群体生命叙事的研究缺口。

以针作楫,以线成帆:织渡生命长卷——杨小辉残疾人创业口述史

▲图为杨小辉录制口述史(余乐晴 摄)

杨小辉,1972年生于江苏丹阳,被誉为丹阳市“残疾人创业之星”。 2004年一场工伤事故,无情夺去她右手四指,生活骤陷深渊。绝望中,书籍《方法比困难多》与《好的心态才能掌控人生》为她点亮微光,让她决心寻找“上帝关上的门旁那扇窗”。

2005年,命运迎来关键转折。 在医院后门地摊,她偶遇一位同样失去右手却灵巧编织的老人。这无声的震撼彻底唤醒了她。她毅然开始左手编织的苦修。将自己封闭,忍受无数次失败,苦练整整一个月,才让左手勉强夹住针,织出重生后的第一件作品。为精进技艺,她辗转多地求学。 啃着五元盒饭,忍受晕车拥挤,她执着地往返于常州、苏州、上海、武汉等地。这份毅力打动了一位浙江老板,倾囊传授开店经验。半年后,她的首家手工编织坊在丹阳艰难起步。拖着蓬松棉线挤火车进货、风雨中狼狈搬运的辛酸,她都默默扛下,甚至赢得了列车员的主动帮助。

更大的考验接踵而至。 数年后,面对癌症侵袭和病痛折磨,她选择沉默抗争。为掌控命运并留下印记,她在病中呕心沥血,独立编写完成《毛衣编织培训教材》。这部教材是她对抗厄运的宣言,更是馈赠后学的珍贵礼物。

深知一路走来受惠于社会温暖,她将传递希望视为使命。 创办“影辉毛线编织培训中心”、担任老年大学教师、开展公益培训……她无私传授机编、手编、绣图、成衣设计等技艺,切实带动就业,帮助他人寻找内心的宁静与方向。如今,她更致力于融合健康、国风与传统,探索纯棉健康童装与天然花卉编织,让梦想在指尖延续绽放。

(视频剪辑:杨雨晨、唐敬宜、吴怡)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余乐晴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87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