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7日至24日,兰州大学实践团奔赴昆明市官渡区、盘龙区以及石林彝族自治县,通过实地考察、深度访谈、志愿服务等多元化方式,实践团系统地调研了多民族社区在空间互嵌、文化交融、经济协同、治理创新等层面的实践路径,亲身见证了“中华民族一家亲”在云岭大地所呈现出的生动景象。
社区治理:城市社区中的民族交融图景
7月17日至18日,兰州大学实践团队走进昆明市盘龙区的小坝社区与桃源社区,实地探寻城市社区中民族交融的治理路径与实践成果。小坝社区聚居着汉、彝、傣等32个民族,这里以“家文化”为核心构建起民族团结的坚实根基。在社区办公场所内,“非遗之家”“回忆之家”“协商之家”等功能区域分工明确又相互联动:“非遗之家”里,拓印、拼布绣等体验活动吸引各族居民共同参与,张恒老师创作的滇港元素拓印作品成为文化互鉴的生动见证;“回忆之家”陈列的凤凰牌自行车、1964年结婚证等老物件,不仅守护着居民的集体记忆,更架起了代际沟通的情感桥梁;“月光院坝会”“幸福圆桌会”等创新形式,则让居民在自家门口就能参与社区协商治理。社区还积极与33家跨区域社区结成联盟,推动各族群众深度交融,象征“邻里情・一家人”理念的双面绣LOGO在社区随处可见。
图为实践队员在社区工作人员带领下参观小坝社区“回忆之家”并翻阅中医笔记本等社区老物件
桃源社区作为 “云南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社区”,以“民族团结、文化共融”为特色打造互嵌式社区样板。团队重点参观了民族风情袖珍博物馆,馆内彝族服饰、白族银饰等展品与台湾同胞捐赠的妈祖纪念像相映成趣。社区通过“春融同心”两岸公益服务站、托管服务及泼水节等节庆活动,用实物展示与贴心服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城市民族治理提供了鲜活经验。
图为实践队员在昆明市桃源社区副主任的引领下参观宝岛风情展示馆
图为实践团队在昆明市官渡区关翔社区历史文化展厅与社区工作人员合影留念
文旅融合:民族村寨中的民族共生图景
7月19日,实践团队走进石林彝族自治县五棵树村,探寻民族村寨在文旅融合中的共生之道。这个彝族占比达97%的村寨,因2010年石林世界自然遗产保护整体搬迁后,依托景区资源建成“彝族第一村”,如今已是“云南省旅游名村”和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标杆。民族文化是五棵树村的发展根基,村史馆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陈列馆里,撒尼刺绣的“拿窝”工艺与斜十字针法在文创产品上绽放光彩,阿诗玛文化衍生出香烟、手机壳等现代商品。依托与石林景区仅一公里之隔的区位优势,五棵树村实现景村深度联动,催生出蓬勃的富民产业。全村现有客栈、餐馆及农家乐假日期间日均接待能力达千人,村民纷纷融入旅游产业链,800余人在景区从事导游讲解、民族服饰出租、摄影摄像、环卫园艺等工作。通过“村委会+农工商集团”运营模式,实现了从搬迁前贫困村到文旅新村的蜕变。同日,团队走访石林彝族自治县民族宗教事务局,深入了解县域民族互嵌式发展体系。就业领域,“撒尼绣娘”劳务品牌带动2万余人就业,“流动人口管理服务中心”与“一家亲工作站”通过医保异地报销等服务强化情感联结。特色产业中,人参果种植吸引全国经销商,与陆良县30年的“民族团结进步协商会”促成互学共赢。文化传承上,儿童美育剧《阿诗玛—初声》巡演活化非遗,2018年出台的《阿诗玛文化传承与保护条例》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中心,更让阿诗玛文化从民族符号成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标识,在文旅融合中绘就民族共生新图景。
图为实践团队在“彝族第一村”五棵树村同来自深圳的民宿经营者蒋先生展开交流
图为实践团队在“彝族第一村”五棵树村与来自上海的旅居游客李先生展开交流
图为实践团队在五棵树村村委会副主任的带领下参观村史馆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陈列馆
艺韵流芳:民族文化里的传承创新图景
19日晚,石林民族体育场的暴雨中,实践团与数百名观众撑伞伫立,观看民族歌舞剧《洛汕阿布》。露天舞台上,本地青年演员衣衫尽湿却舞步铿锵,以真实历史为骨、民族歌舞为魂,演绎着彝族撒尼人的时代变迁:从圭山游击队的热血抗争,到中央访问团带来的希望曙光,再到“摩托车—小汽车—高铁”道具递进展现的发展轨迹。导演团队耗时半年采风,结合档案馆老照片与亲历者口述反复打磨剧本;演员们白天上学、务农务工,深夜排练,在暴雨中仍坚守住“让撒尼故事被看见”的热忱之心。
图为石林彝族自治县民族体育场中演员在大雨中表演《洛汕阿布》民族歌舞剧
图为实践团队在石林彝族自治县民族体育场与《洛汕阿布》民族歌舞剧导演及演员展开交流
7月22日,实践团探访五棵树村锦绣艺佳服饰公司,揭秘昂卡赛诺绣坊的文化传承之路。一楼成品区,融合彝族十字绣与汉文化纹样的手包发往海内外;二楼大型绣机复刻传统针法,兼顾效率与匠心;三楼绣娘专注手工精作,完成定制服饰的精细工序;四楼展示区陈列老绣件与创新作品,从民族花边婚纱到花椒花纹T恤尽显巧思。从基础配饰到千元盛装,品牌借助互联网将产品远销全球,让海外透过绣品读懂中国民族文化,实现文化与经济双重输出。
图为实践团队在锦绣艺佳民族服饰公司负责人的讲解下认识彝族刺绣纹样与文化元素
民心共识:城乡烟火里的民族团结图景
7月19日,五棵树村民族餐厅里暖意融融,彝族老板王师傅用手机火把节视频展示各族共跳大三弦舞的热闹;摆摊的彝族奶奶见到纳西族队员,即兴唱起传统民歌,对方轻声应和,歌声传递民族情谊。7月23日至24日,团队走进官渡区和平路社区与盘龙区小坝社区参与志愿服务。跟随社区工作者走访居民、参与调解,随执法人员查处非法经营,体会维护社区秩序的不易;在社区活动中心协助举办美育游戏,孩子们的欢笑与残障人士的参与,彰显社区关怀力量。成员们还观摩党建书架建设,参与健康宣讲,感受居民对社区服务的认可。此外,团队协同检查居民楼消防设施,在实践中学习安全知识。从正式访谈到街头暖闻,从政策实践到志愿服务,基层正铺展民族团结画卷。实践队员在实践中认识到,互嵌式社区建设需要制度保障、文化浸润与全民参与共同铸就。
图为纳西族实践队员在五棵树村与彝族奶奶分享纳西族传统民歌
图为实践团队在昆明市和平路社区协助举办非遗手工制作活动
图为实践队员在昆明市官渡区和平路社区协助社区工作人员检查居民消防设施
从城市社区到民族村寨,从政策实践到民心反馈,实践团深刻体悟到多民族互嵌是社区的核心,正如关上中心社区石榴雕塑象征,各民族交往交融凝聚的共识,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根基。作为新时代青年,实践队员将牢记实践感悟,让青春在民族团结事业中绽放光彩。
撰文 | 朱茗睿
摄影 | 吕盼盼 时马彦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朱茗睿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