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8月21日讯(通讯员 余乐晴、杨雨晨) 在传统历史叙事中,残障群体的生命经验长期被边缘化,而国家“十四五”残疾人保障规划明确提出“促进残疾人全面发展”,联合国《残疾人权利公约》亦倡导“残障群体自主发声”。当前,残障议题作为社会文明标尺的价值日益凸显,但学界对其个体奋斗史的系统性记录仍存空白。
在这个夏天,南京师范大学中北学院“红韵流芳”思政育人实践队聚焦里约残奥会银牌得主刘赟涛、丹阳市肢残人协会副主席赵正元、丹阳市“残疾人创业之星”杨小辉,从受助者到助人者的蜕变历程,通过口述史形式解构“生理局限-社会支持-个体突破”的互动关系,既响应共同富裕“一个都不能少”的政策导向,亦填补特殊群体生命叙事的研究缺口。
小小的我,大大的我们——丹阳市肢残人协会副主席赵正元口述史
▲图为赵正元摆摊(余乐晴 摄)
赵正元自幼患脑瘫,幼年依赖母亲启蒙识字,对校园生活的向往成为成长动力。一场独自赴天安门观升旗的“成人礼”,让他确立“他人能为,己亦可为”的信念,通过写作、演讲、经营网店等方式突破身体与环境限制,以文字传递生命感悟。
2013年起,他与挚友创建残障人士社群,逐步发展为“正明力残疾人公益服务社”,发起“隐形的翅膀声乐班”帮助残障者通过音乐重获自信,疫情期间组织口罩捐赠等行动。他秉持“残疾人不仅是受益者,更是参与者”理念,推动群体从受助转向自助。202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积极以党员身份推动残障权益,获“丹阳好人”称号。
挚友离世后,他延续公益理想,走进高校分享故事。未来致力于将公益组织标准化、专业化,以个体经历凝聚“大大的我们”,展现残障群体在社会关怀下的韧性与担当。
(视频剪辑:杨雨晨)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余乐晴 责编:赵林朗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