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铜照稻田,文旅绘乡梦 ——中财大青年赴四川省广汉市探索“农-文-旅”融合之路纪实

发布时间:2025-08-21 22:34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张茗尧   阅读 1.5万+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实践报道

青铜照稻田,文旅绘乡梦

——中财大青年赴四川省广汉市探索“农-文-旅”融合之路纪实

2025年暑期,中央财经大学“蜀韵融光实践团”深入四川省广汉市高坪镇,以“青铜照稻田,文旅绘乡梦”为号,踏上了探寻古蜀文明赋能乡村振兴的创新之路。这支跨学科团队,手握文化传承的密钥,走进油菜花海深处的李堰村、稻虾共生的科技农场,探索“农业+文化+旅游”三产业的融合之道——他们用脚步丈量田野,用镜头记录蜕变,更以青年智慧为沉寂千年的古蜀基因注入现代产业新生的澎湃动能。

当产业智慧遇见文化底蕴,寻常村落亦能绽放独特光芒。稻虾共养的生态循环、青铜纹样与田园风光的交织,正悄然绘就乡村振兴的鲜活图景。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白里社区工作人员合影

为了解农旅发展现状,蜀韵融光团队首先前往高坪镇白里社区,通过与村委工作人员深度访谈、游览白里社区旅游风光、参观稻虾共养科技馆,触摸乡村振兴脉搏。白里社区辖20组7000余人,近年深挖资源,聚力稻虾综合种养核心产业,集体经济年收入突破百万,河湖生态焕然一新。

白里社区2018年引入稻虾共养项目,2021年转为自主管理,打造出以农业为支撑、农耕文化为底蕴的“稻虾乐园”。文旅融合亦是亮点纷呈:特色“稻虾节”游客云集,钓虾品鲜趣味盎然;“白满川”民宿拓展留客空间;生态改善吸引萤火虫、黑天鹅栖息,成摄影爱好者的乐园。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社区工作人员在稻虾综合种养家庭农场合影

尤为引人注目的是文化的深度融入。社区巧妙将三星堆青铜文明与农耕元素结合,设计出可爱幽默的吉祥物“雒禾禾”——古蜀面具为廓,手执金黄作物,生动演绎着稻浪与青铜纹路的邂逅、虾影与渔猎文明的对话,为三产融合注入了深厚底蕴与无限可能。

图为稻虾乐园吉祥物“雒禾禾”

“春看花,夏吃虾,秋摘果。”如同冬藏为了春生,此刻的探索与蓄力,正为这片土地未来的绽放积蓄能量。蜀韵融光实践团实践的第二站团队将脚步延伸至高坪镇水磨村与李堰村,通过面对面的访谈,触摸发展脉搏与振兴期盼。

在水磨村,据水磨村基层工作者肖先生向团队成员介绍了村庄的基本情况:水磨村村庄目前有常住人口4000余人,地处北京大道沿线,交通便利。农业上,形成了“水稻+蔬菜+经济作物”的轮作模式,多种植水稻、小麦等传统农作物,村内还有家庭农场种植樱桃、葡萄,开放采摘体验;在旅游业方面,镇上的知名餐馆“水磨苑”颇具人气,其主打本地直供的新鲜食材,成为游客体验乡村风味的首选去处。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水磨村调研

实地调研的第三站团队来到了随后实践团前往李堰村村民委员会,与村委会文员陈女士进行了访谈。这里农业的节奏独特而清晰——“十月种油菜,次年三月赏花海,五、六月收获一片金黄;紧接着种下水稻,九月稻浪飘香。”旅游业的记忆则与“菜花节”紧密相连。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李堰村调研

为探寻古蜀文明如何赋能乡村振兴,蜀韵融光团队前往四川广汉三星堆博物馆,在青铜光影中解码文化基因,思考如何将其创造性转化为高坪镇发展的澎湃动能。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三星堆博物馆园区内合影

步入三星堆博物馆,这座矗立于鸭子河畔的文化殿堂,让人们得以触摸着三千年前的文明印记。青铜大立人像,高冠华服,环握中空,肃穆庄严,仿佛古蜀神权与王权的化身;青铜纵目面具,柱眼凸出,双耳外展,造型奇诡,散发着神秘威慑,诉说着祖先崇拜;青铜神树,高达近四米,神鸟栖枝,龙身蜿蜒,工艺繁复,承载着古蜀人对太阳与神树的无限向往。这些造型独特、工艺精湛的国之瑰宝,正是解读古蜀文明的密码,也是高坪镇产业发展的“文化根脉”。

图为青铜大立人像

图为青铜纵目面具

图为青铜神树

“三产融合的关键,是让文化成为串联农业、旅游业的纽带。”团队成员感慨道。原来,高坪镇的每一寸土地都浸润着三星堆的基因:李堰村三月盛放的油菜花田,巧妙设计成巨幅青铜纹样,让游客在金色浪潮中感受古蜀的浪漫想象;白里社区的“稻虾乐园”,鱼虾稻共生共荣的生态智慧,恰是古蜀“天人合一”理念的生动延续;水磨村农家灶台飘出的缕缕炊烟,也暗含着复原古蜀风味的探索巧思。这些鲜活的实践深刻印证:三星堆文明绝非尘封的展品,而是融入血脉、驱动发展的精神源泉。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张茗尧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498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