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足迹丈量李乡脉动,深入钱排解码产业发展
图为村书记为调研组队员讲解三华李产业发展
响应“百千万工程”号召,为乡村振兴赋新能,华南师范大学星启夏梦实践团调研组深入广东省信宜市钱排镇,以脚步丈量乡村,以热忱对话乡情,队员们围绕核心支柱产业——三华李的发展脉络与未来图景,开展了一场扎实深入的田野调查。
双合桥夜景点亮文旅新名片
图为夜晚的双合桥
7月16日晚,调研组首站抵达“百千万工程”典型村双合村,考察双合村标志性景点——双合桥。夜幕下,灯光点缀的桥体与河畔步道相映成趣,成为村民休闲与游客打卡的亮丽地标,映射出当地农文旅融合的初步探索。村书记李冠章介绍,双合村依托“百千万工程”政策支持,通过环境整治与景观升级,成功将自然生态转化为文旅资源,为产业发展探索出新出路。
产业融合初显成效,“银妃”品牌闪耀李乡
图为调研组在村委进行访谈
在双合村党群服务中心,村书记向调研组介绍了三华李产业的转型之路:村民观念从疑虑走向认同,村庄面貌焕然一新。在书记的带领下,调研组走访了双合记忆馆与公益图书馆,追溯了三华李的“前世今生”——自上世纪70年代引入嫁接改良,终成就今日声名远播的“银妃”品牌,成为钱排镇脱贫致富的金钥匙。
痛点犹存:淡季瓶颈、加工短板与土地桎梏
图为队员在李花谷走访
蓬勃发展的背后,挑战依然清晰。在李花谷景区走访过程中,村民向调研学生坦言:“花期果期客似云来,淡季只能外出务工。”游客问卷同样印证了季节性困局,一位果农的忧虑则指向生产环节:“游客采摘省力,但管理成本高,果粉也容易受损。”
图为队员对当地居民进行访问
与此同时,土地分散成为规模化发展的“拦路虎”。钱上村村干部指出,土地流转困难不仅制约了三华李的连片种植,也让先进的无人机运输试点难以施展拳脚。钱新村虽坐拥优质果源,却因文旅配套不足,村民收入结构单一,热切期盼能借力双合村的示范效应,融入第二批“百千万工程”的发展快车道。
技术赋能与未来期许:深加工破局与政策加码
图为队员访谈农办主任
面对瓶颈,钱排镇正积极寻求突围。镇农业农村办公室负责人向调研组介绍了关键举措:与高校共建“世界李种质资源圃”,发力品种改良与病虫害绿色防控。“延长鲜果供应期、做强深加工产业链,是打通淡季任督二脉的核心钥匙。”农办主任强调。村民也渴望政府主导开发更具吸引力的淡季旅游项目,同时完善的电商技能培训与农业技术支持,为产业插上数字翅膀。
青春聚力,调研成果助力李乡振兴
图为队员调研工作合照
此次调研不仅是一次社会实践,更是青年学子以专业知识反哺乡村的生动实践。调研组系统梳理出钱排三华李产业发展的三大优势与三大挑战,精准传递了村民的发展诉求。这些带着泥土芬芳的一手资料与建设性思考,将为地方政府优化产业布局、突破发展瓶颈提供重要的决策参考。星启夏梦实践团队员们的智慧与汗水,正悄然融入钱排镇三华李产业升级与乡村振兴的壮阔蓝图,为“百千万工程”在粤西大地的深入实施注入青春动能。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徐悦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