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财经大学韵游芳象团队赴德州市调研德州杂技的文旅融合实践与群众需求情况

发布时间:2025-08-21 21:29   来源:大学生云报 | 杨敬予 卢锦鹏 陈意茹 王曼齐 张一宁   阅读 2.6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实践报道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而地方特色艺术与群众文化的共生共荣,更是彰显地域活力的重要注脚。”在文旅融合成为发展共识的今天,地方传统表演艺术如何从“养在深闺”走向“文旅共舞”?

7月10日至7月18日,山东财经大学鲁韵流芳,齐游新象:齐鲁地方传统表演艺术的文旅融合调查(德州)团队聚焦德州传统表演艺术与文旅融合路径调研,赴山东省德州市开展实地调研,旨在探究地方传统表演艺术与文旅产业融合的现状与可行路径,助力文化资源转化为发展动能。

7月10日,团队首访德州市杂技团与文化馆,与杂技团团长、杂技演员及负责人展开深入讨论。据介绍,德州杂技拥有独特的历史传承脉络,当前通过演出与教学活动延续艺术生命力,但在发展中面临人才断层、市场化运作难等传承问题。负责人表示,已尝试与本地旅游景点开展联动,为文旅融合积累了初步经验;同时,团队也了解到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形式与实际需求,为后续融合路径设计提供了参考。

团队成员调研德州市文化馆

随后,团队在德州市文化馆与杂技团负责人、资深演员展开座谈。据介绍,文化馆与杂技团作为德州杂技的核心传承单位,多年来通过整理口述史料、编纂技艺图谱完善传承体系,还结合现代审美创排《空中飞人》《转碟迎春》等创新剧目,并持续开展“杂技进课堂”公益教学活动,让传统技艺走进中小学课堂,通过传承场景的拓展扩大艺术影响力。

团队成员在德州市文化馆进行德州杂技的调研

为深入了解群众对杂技的认知度,团队在文化馆附近进行街坊。发现德州杂技在本地群众中呈现差异化认知特征:老年居民对“撂地表演”“马戏大棚”等传统形式记忆深刻,中青年群体更多通过节庆演出接触杂技,而青少年对杂技的了解多源于短视频片段。受访者均支持杂技与文旅融合的探索,同时建议需平衡艺术专业性与大众观赏性,让传统技艺真正走进生活场景。

团队在二屯镇采访群众对德州杂技文旅融合的看法

7月17日至18日,团队相继走访德城区二屯镇与大刘庄社区,与村民、居民代表座谈交流。调研发现,群众对德州杂技的知晓度存在差异,但普遍期待通过文旅融合让传统艺术“活起来”。大家提出开设体验工坊、将杂技融入乡村旅游线路等建议,希望既能丰富文化生活,也能带动周边发展,展现出基层对艺术与旅游结合的迫切需求。

为更深入了解基层群众对传统艺术文旅融合的真实需求,团队在二屯镇村委会与大刘庄社区服务中心分别召开居民座谈会。村民代表王大叔说,村里每年秋收后会办文化节,要是能把杂技表演请过来,再搞个简单的抛球、顶碗体验活动,既能让老人孩子看得高兴,也能吸引城里游客来村里逛逛。大刘庄社区的李阿姨则提到,社区广场常有文艺演出,但传统杂技露面太少,大家都盼着能有常驻的“杂技小剧场”,哪怕是周末安排几场简易表演,再配套卖些本地手工艺品,既能丰富生活,也能给社区添点人气。

团队在二屯镇采访群众对德州杂技非遗传承与生活的看法

团队在社区活动广场观察发现,这里的健身区、儿童游乐区人流量大,但文化展示空间不足。社区负责人表示,若能利用闲置的旧仓库改造小型杂技体验工坊,邀请演员定期驻场教学,再串联周边的采摘园、民俗馆设计短途旅游线路,既能盘活闲置资源,也能让传统杂技从“舞台表演”变成“可体验、可参与”的生活场景,真正实现艺术与生活的融合。

此次调研展现了地方传统表演艺术文旅融合的潜力与挑战:艺术本体需强化市场适配性,基层需求为融合提供方向。调研成果为后续设计“艺术展示+旅游体验+产业延伸”的融合模式提供了依据,助力传统艺术在文旅融合中实现传承与发展的双赢。

撰文 | 杨敬予 赵嘉宁 洪瑜蔚 朱晓珩 付仪佳 周春雨 杨雪燃

图片 | 杨敬予

审核 | 卢锦鹏 陈意茹 王曼齐 张一宁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卢锦鹏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86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