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财经大学韵游芳象团队赴日照市调研五莲茂腔的在地旅游传承机制

发布时间:2025-08-21 20:52   来源:大学生云报 | 陈意茹 王梓茗 卢锦鹏 王曼齐   阅读 6.6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实践报道

“茂腔戏一唱,锄头锄在庄稼上,饼子贴在锅沿上。”茂腔,是流行于鲁东南地区的传统戏曲表演艺术,其中五莲地区更因深厚的艺术积淀成为重要传承地。7月18日至7月20日,山东财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鲁韵流芳,齐游新象:齐鲁地方传统表演艺术的文旅融合调查(日照)团队,赴山东省日照市五莲县,就茂腔通过在地化文旅实现创新传承的问题开展为期3天的实地调研,旨在全面、实际、深入地探究地方传统表演艺术与文旅产业融合的发展现状与可行路径。


溯源:本土根基与非遗保护

7月18日,团队来到五莲县博物馆,了解到博物馆当前职能侧重于文物展陈与通用非遗教育,而茂腔的活态传承主要依赖户外节庆、剧场及下乡演出实现。工作人员表示,未来可探索馆内主题展览或数字化展演等形式,强化博物馆对地方戏曲的支撑作用。

团队参与调研五莲博物馆

随后,团队在五莲县文化馆与负责人及非遗工作人员展开座谈。据介绍,文化馆作为五莲茂腔的保护单位,已成功推动该项目完成从县级到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工作,并辅助创作诸多现代主题的茂腔作品,同时开展“茂腔进校园”活动,通过内容与形式创新拓展传播边界。

团队在五莲县文化馆进行座谈

为获得当地群众对茂腔的了解情况,团队在芙蓉广场及其附近街巷展开街边采访。发现茂腔作为地方传统文化的活态载体,呈现梯度传播格局:老年观众以“戏迷”身份支撑着剧团的公益演出基本盘,中年群体通过家庭场景实现代际文化衔接,而青少年借助校园推广初识这一非遗瑰宝。受访者普遍认同茂腔与文旅融合的发展路径,认为该目标的实现需要一个过程。

团队在芙蓉广场采访群众对“茂腔+文旅”的看法

探路:空间重构与资源活化

7月19日,团队前往芙蓉社区居委会及党群服务中心,了解到芙蓉广场作为城区公共文化休闲景点,年均举办茂腔公益演出数十场,成为群众文化生活的重要载体。在演出期间广场同步开放特色市集,展销五莲剪纸、布老虎等手工艺品,搭配樱桃、板栗等农特产品,拓展夜间消费新场景。

团队成员与芙蓉社区工作人员交谈

团队专访五莲县茂腔剧团团长
为更深入了解茂腔的具体情况,团队有幸专访五莲县茂腔剧团团长李祥雪老师。李老师说,文化与旅游相结合很有必要,剧团曾编排《五莲山传说》《九仙从这里开始》,把五莲的故事通过传统茂腔讲述给广大游客。在去年和今年,剧团还组织编排了宋制婚礼的沉浸式演出,通过在旅游景点设置沉浸式演出环节,让游客充分体验当地传统文化的魅力。此外,茂腔艺术也通过向影视、短视频等新媒体领域拓展来扩大知名度,如电影《借娘》在五莲山下取景拍摄,《蓝海》入围第29届釜山国际电影节,这都标志着茂腔艺术正通过现代语言实现传统文化的创新表达与跨地域传播。

实践:多元共生与文旅体验

7月20日,团队前往五莲山风景区,了解到景区内的茂腔演出大多只吸引部分游客暂时驻足,主要通过文旅“轻骑兵”的形式,与旅游场景的融合度有待提升。通过采访,游客们表示愿意通过旅游了解当地非遗文化,也十分期待“茂腔+文旅”模式的新突破。

7月18日晚团队成员现场观看茂腔演出《胡林抢亲》

总结:融合路径与未来展望

综合调研结果,五莲茂腔作为地方特色剧种,文旅融合发展基础良好、前景广阔,但传承发展之路仍面临年轻观众断层、新创剧目稀缺、运营资金紧张及演员队伍老龄化等突出问题。

团队认为,要想实现五莲茂腔与文化旅游产业的互促互进,首先在于挖掘茂腔文化的精髓,使之与大众文化、时代精神相契合;依托文旅局、文化馆、剧团及社区基层优势,协同创新产品形式,拓展数字传播渠道;在重点景区推出适配游客的精品短剧,打造体现当地文化韵味的沉浸式演出,建立常态化演出机制;同时多措并举拓宽资金来源,推动茂腔艺术在守正创新中,以文旅融合驱动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与经济价值转化。

撰文 | 陈意茹 刘欣

图片 | 陈姿润 李雨珂

审核 | 陈意茹 王梓茗 卢锦鹏 王曼齐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卢锦鹏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214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