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交通大学:沙退绿进乡村兴 普语传承筑同心

发布时间:2025-08-21 20:32   来源:大学生云报 | 胡锐锐   阅读 1.1万+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报告总结

2025年7月9日至2025年7月16日,兰州交通大学“推普筑梦.绿动乡村”暑期实践团,赴甘肃省武威市民勤县开展暑期“三下乡”实践,开展防沙治沙实践劳动,直播带货助农,治沙人访谈,普通话推广调研等内容,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团队成员在指导教师杨志飞的带领下,井然有序的安排各项事务,用脚步丈量民勤每一寸土地,用汗水浇灌民勤每一棵梭梭树,用行动来践行青年担当。

一,沙退绿进乡村兴

沙漠在进逼,绿洲在告急!但希望从未熄灭!无数治沙人正用汗水与智慧,在风沙线上筑起绿色长城。实践团成员及指导教师清晨吃过早饭,赶往沙地进行治沙实践。团队成员分工协作,俯身清理树苗周边杂草,同时为根系培土固沙,接着为树苗浇灌水分,让每一课树苗都能够茁壮成长。

图为实践团成员沙地为树苗回填工作

图为实践团成员沙地为树苗冲水工作

图为实践团成员沙地为树苗浇水工作

二, 直播破圈:让戈壁甜香 “触网腾飞”

再好的蜜瓜,也怕“藏在深闺人未识”。实践团转身当起“蜜瓜星推官”,在戈壁滩支起直播间,开启一场“甜润突围战”:以戈壁为背景,切开金红宝蜜瓜,向网友展示“戈壁温差淬炼出的20°甜”;举着“星乡村星农人・民勤蜜瓜”标牌,把“干旱区生态种植”“沙土地有机培育”的差异化优势喊响。面对网友“有没有 8/9 斤大果”的提问,主播现场称重、对比果型,承诺“顺丰/京东直发,坏果包赔”;设计“猜甜度赢试吃”游戏,让屏幕另一端的消费者“云参与”选瓜,2770+的热卖数据,是信任积累的勋章,更是民勤蜜瓜好品质的体现。

图为实践团成员直播带货现场

三,风沙中的坚守者-对话治沙人

实践团成员来到兴隆村中对当地长者进行采访,了解老一辈人的治沙故事。“风一起,沙子打在脸上生疼,嘴里鼻子里都是沙”面对镜头,老人黢黑的脸上刻满风沙的痕迹。在这片黄沙漫卷的土地上,他已扎根八十余载。

“累吗?当然!但看着亲手种下的梭梭苗连成树荫,沙丘真的被“钉”住了,值!“他用粗糙的双手抚过倔强的梭梭苗。缺水,孤独,反复失败…是家常便饭。支撑他的,是那份”沙进人退”的执念。

图为实践团成员采访当地村民

图为实践团成员近距离观察村民劳作画面

图为村民向实践团成员讲解农作物生长情况

四,乡音连四海,普语通未来

实践团成员抵达民勤兴隆村村委,与兴隆村主任-潘主任进行交流,了解当地普通话的普及度及掌握程度。据与村民交谈了解,兴隆村人员中,年长一点的老人,对普通话的掌握不是很熟悉,可以听懂,但熟练用普通话交流存在一定障碍。年龄在50-65岁之间的,对普通话有一定掌握,但不完全清晰。年龄在小于50岁的,可以完全掌握普通话,对当地方言与普通话熟练切换。对于存在普通话的一些问题,潘主任给出了一些建议:一通过抖音快手等APP相关软件经行学习。二将本地大学生进行志愿招募,进行1V1指导,为来到这里的全国各地的朋友们进行语言的翻译。三对于50-65岁年龄段的人,进行学习指导。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村名进行交流

五,结语:

从治沙现场的挥汗如雨,到直播间里为蜜瓜 “破圈” 的巧思付出;从倾听治沙老人风沙中的坚守,到助力乡村普通话推广的细致行动,团队成员以实际行动践行着青年担当。

团队成员纷纷表示,这次实践不仅为当地的生态保护、产业发展和文化交流注入了活力,更让青年学子在与乡村的深度连接中,读懂了基层的需求与坚守,明白了“知行合一”的深刻内涵。沙退绿进的希望在延续,乡村振兴的画卷在铺展,而这样的青春实践,无疑为这幅画卷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也让青年们在服务社会中收获了成长,更激励着更多人投身于乡村发展与国家建设的浪潮中,让担当与奉献成为青春最亮丽的底色。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沙地基地人员合影

文字 | 赵淇 王艺霏

编辑 | 王琪 柴都斌

图片 | 李敏 高鑫

初审 | 张怡

终审 | 胡锐锐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胡锐锐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359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