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队成员刘鹏向游客宣传天鹅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自然生态保护则是镌刻在华夏血脉中的绿色基因。河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郑州疣鼻天鹅保护小组”以“守护湿地精灵,赓续生态文脉”为主题,于暑期在郑州北龙湖湿地公园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团队立足科学监测、文化宣教与公众参与,系统探索天鹅保护与城市生态共生的实践路径,为生态保护与非遗传承融合提供新样本。
▲图为团队成员对湖边垃圾进行清理
实践前期调研显示,该湿地作为重要候鸟迁徙驿站,面临垃圾污染严重、游客不当投喂及公众生态认知不足等问题。基于此,团队构建“科学监测、文化解码、公众唤醒”三位一体框架,推动保护工作从“被动治理”转向“主动参与”。
▲图为团队成员了解天鹅过程
科学监测方面,团队采用网格化巡查法,分区记录天鹅活动规律并清理垃圾。发现塑料污染突出,投喂行为集中且所用食物存在潜在危害。水质检测显示部分区域呈现富营养化,印证污染对湿地生态的负面影响。
▲图为团队成员刘鹏向游客宣传天鹅
垃圾清理任务面临湿地广阔、垃圾分散等挑战。队员们深入芦苇丛、浅滩及湖岸,徒手清理淤泥中的垃圾,仔细搜捡草丛石缝中的废弃物,尽力恢复栖息地环境。
▲图为团队成员岳俞佳进行环境调研
在公众唤醒层面,团队创新宣教模式:设置科普互动展项、组建“小小护鸟员”训练营、发起新媒体传播计划,有效提升公众参与意识。面对部分游客对“禁止投喂”规定的抵触,队员耐心沟通,倡导文明观鸟;针对垃圾反弹现象,设计“生态积分”机制激励公众参与,有效减少垃圾增量。
▲图为团队成员赵鹏坤进行天鹅粪便记录
实践最后一日,与两位中学生的对话深深触动了队员。当听到“天鹅依靠最暗星光辨方向”时,他们悄然关掉手电筒——“要给天鹅留条回家的路”。这让我们意识到,保护湿地正是由无数微小的选择构成:少扔一片垃圾、拒绝一次投喂、关掉一盏多余的灯……它们终将汇成照亮生态未来的星河。
▲图为团队成员周广昂 张怀文进行环境清理
这次实践使我们深切体会到,生态保护并非遥远宏大的工程,而是与日常息息相关的具体行动。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愿以专业知识与实际行动持续助力生态保护。未来,团队将整理成果供相关研究及政策制定参考,并推广实践经验,引导更多人守护自然家园。
七月的湿地草木丰茂,天鹅振翅。我们带着草叶清香离去,却留下被唤醒的善意、被治愈的傲慢,和刻进骨血中的“守护”二字。那些温暖片段——阿姨递来的保温杯、母亲蹲下身子的身影、中学生关掉的手电筒——都已悄然生根,见证改变的发生。
▲图为实践合照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周广昂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