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河南省安阳市林州市的红旗渠畔,红色记忆与青春力量交织碰撞。河南农业大学许昌校区“渠” 向未来实践团循着先辈开凿天河的足迹,以“寻根 — 感悟 — 传播” 为脉络,在历史现场与现实土壤中,让 “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 的红旗渠精神焕发新时代光彩。
探馆访渠:触摸历史肌理,萌生对话冲动
在红旗渠纪念馆的展柜前,队员常家康指着一份泛黄发脆的报纸,指尖在玻璃上跟着折痕轻轻划过。展柜里,这张记载着“引漳入林” 工程启动消息的报纸,边缘已经起了毛边,油墨字迹虽有些模糊,“苦战五年,让漳河水流进林县” 的标题依然清晰。旁边叠放着的修渠日记上,还留着 “今日读报知进度,干劲更足”的铅笔字,仿佛能闻到当年山洞里,大家围坐读报时的烟火气。
▲图为实践队员在红旗渠纪念馆的展柜前驻足凝视 图为 王涵摄
从展柜前的历史印记中走出,走过拐角,“凌空除险” 场景复原区的震撼画面便映入眼帘。岩壁上突击队员腰系绳索悬空作业的场面让人屏息,队员梁博渊的指尖似乎还残留着岩壁凿痕的糙粝感,眼前悬空的姿态与记忆里的石屑突然重叠。他看见几位游客正对着壁画小声议论,眼神里带着和自己初见时一样的震撼与疑惑—— 那正是他刚才在分水岭岩壁前反复琢磨的问题。一股冲动涌上来,他下意识往前一步,声音清亮地开口:“大家知道吗?这些悬空的队员脚下,真的只有巴掌大的地方可以落脚”…..
▲图为实践队员梁博渊向游客讲述凌空除险的场面 图为 蔡明正摄 这场即兴的讲解让众人对悬崖作业的艰险有了更真切的感知,也让队员们对“凌空除险”背后的故事愈发好奇。沿着渠道继续探访创业洞、分水闸时,岩壁上深浅不一的凿痕与女子打钎突击队实景演出中“一锤一钎凿太行”的震撼场景,忽然让他们注意到:演员们抡锤的姿势,和纪念馆老照片里的姑娘们一模一样。“原来‘团结协作’不是写在墙上的词,是一锤一钎凿出来的默契。”这场跨越时空的“动作重合”,让队员们愈发迫切地想知道:那些真正在悬崖上抡锤的姑娘,现在在哪里?
▲图为实践队员在分水闸前的合影留念
对话修渠人:打捞记忆,深悟精神
带着纪念馆里萌生的疑问,队员们走进了林州市幸福养老院。89岁的侯便荣奶奶看到队员们拍摄的红旗渠照片,一句 “这青年洞,我当年还去送过干粮呢!”,瞬间让纪念馆里的“团结协作” 有了温度。队员们递上牛奶、陪老人唠家常,听他们细数“一根钢钎千人传”“一块干粮分着吃” 的往事 —— 从克服 “十年九旱” 的动员智慧,到面对塌方时“不退半步” 的坚守,老人们用岁月沉淀的讲述,填补了历史资料里的细节空白。当听到“修渠不是为自己,是为子孙有水喝” 时,队员们终于读懂:红旗渠精神从来不是抽象的口号,而是融进血脉的担当。这份从亲历者口中打捞的鲜活记忆,成了最珍贵的宣讲素材。
▲图为实践队员与侯便荣奶奶回忆修渠往事 图为 段品依摄
校园宣讲:传递精神火种,延续红色血脉
带着这些珍贵的宣讲素材,队员们走进了校园。“渠水为什么能爬上悬崖?”安阳市殷都区武旺小学的课堂里,队员站在屏幕前,PPT 上的渡槽图片在身后亮起。孩子们背对着镜头,鲜红的红领巾在椅背间轻轻晃动,小脑袋齐刷刷转向屏幕。“是像滑梯一样流上去的吗?”一个清脆的声音从红领巾丛中传来。队员笑着抬手点了点屏幕:“答对一半!爷爷奶奶当年凿石头,就是在给水流搭‘滑梯’呢。话音刚落,后排又响起声音:“我奶奶说她也搬过石头!”队员立刻切换到老照片,身影在屏幕光线下微微侧过脸,红领巾们跟着前倾,椅背间的红色海洋轻轻涌动。
安阳市第二中学的课堂上,屏幕上 “1250 天削平 1250 座山” 的数字格外醒目。“全靠手锤钢钎凿出来的。” 队员话音刚落,有同学接话:“我们刷题就像凿石头,也是在修自己的‘渠’。” 这个比喻让课堂瞬间活跃起来,队员顺势说:“当年修渠人靠韧劲凿出天河,你们为梦想付出的努力,也是在为人生修渠。”
▲图为实践队员在中小学传播红旗渠精神 图为梁博渊摄
创享传播:青春视角,拓宽传承
实践间隙,队员们把收集到的故事变成了可触摸的记忆。民宿的书桌成了创作台:有人对着电脑剪辑视频,让纪念馆的钢钎与老人的手在画面里重叠,配上“60 年了,他们的手还在凿开我们心里的山” 的字幕;有队员在微博里写下《修渠人的一天》,从 “天不亮就上山”写到 “月下记工分”,字里行间都是烟火气;这些作品在平台发布后,很快收到了留言:“原来课本里的红旗渠,藏着这么多滚烫的故事”“想跟着你们去看看那条渠”。队员们知道,这就是传承的力量——用青春的语言,让红色故事长出翅膀。
未来,“渠”向未来实践团会带着这份对红色精神的敬畏继续前行。或许会将收集的修渠故事改编成绘本,或许会通过线上宣讲让更多人了解红旗渠精神,但不变的是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的决心。毕竟,守护红旗渠精神,就是在守护民族的精神根基——这需要青少年接力传承,用青春与行动,让 “人工天河” 里奔涌的奋斗力量,流淌进更多人的心田,照亮更多人前行的路。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常家康 责编:陈晓红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