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爱与希望,绘出多彩支教日记——北京理工大学微尘书院绘山海支教队赴云南巍山实践纪实

发布时间:2025-08-21 15:42   来源:大学生云报 | 邓卓   阅读 2.3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报告总结

2025年7月,北京理工大学微尘书院绘山海支教队前往云南大理巍山,开展为期15天的社会实践。实践中,团队共开展“河道探寻”“非遗传承”“多元支教”“结营展演”多项丰富的实践项目,为近百名学生筑建家国情怀的底色,带来环保与生命的希望,帮助孩子们放飞七彩梦想。

一、“河·道“探寻:揭开巍山深处的神秘迷雾

为深入领略巍山的自然风光与人文底蕴,在艺术家程新皓的指导下,支教队与七名学生一同走进巍山,开启了一场深度探索之旅。在为期5天的探索中,成员们前往红河源头,探寻“额骨阿宝”的奥秘;登上云雾缭绕的巍宝山,亲身感受那份秘境氛围;探访古朴厚重的封川塔,惊叹于它的伟岸架构。在这片青山环抱、绿水长流的土地上,成员们和孩子们穿梭于一条条古道,记录下美妙的天际线,在一片片盐碱地中,真切感受到了独属于巍山的鲜活生命气息。

▲图为支教队成员与学生在红河源头的合影

二、非遗传承:火把节与祭祀文化巡礼

7月19日,巍山火把节正式拉开帷幕,团队成员在本地老师的带领下前往圣火广场,在弥漫的松香与炭黑气息中,亲身参与到火把传递中,深切感受着节日里那份炙热的温暖与昂扬的热情。为深入探寻火把节背后的祭祀文化,支教队走进古城,聆听甲马传承人茶奶奶讲述其59年来亲历的祭祀文化发展历程。“我们每年都会去‘烧马子’,向喜神财神祈求安定幸福。”在茶奶奶的娓娓道来中,成员们真切体会到彝族文化中驱邪纳吉的传统寓意与团结欢庆的民族热情。

▲图为茶奶奶向支教队介绍甲马的分类

三、支教日常:以本土特色浸润学生心灵

以巍山的“红“与”绿“为主线,支教队在凯风·雨旸学校里开设了丰富兼具意义的课程。绿色——支教队成员带领孩子们利用巍山当地的自然材料,制作有本土化特色的生态瓶、净水器;红色——通过讲解边防科技进化史,带孩子们学习坦克的基本构造,创作多种类型的特色坦克。这种"上色"是价值观的浸润——当孩子们用回收材料制作的净水器滤出清澈水流时,环保意识已悄然上色他们的心灵;在学习巍山历史,合作完成坦克模型时,爱国情怀已深深上色他们的精神底色。

▲图为二年级学生茶莉婷在生态课上介绍生态瓶的构成

四、结营展演:用实践成果放飞孩童梦想

在凯风·雨旸学校的支持下,支教队将此次实践活动的全部成果集中呈现于南诏博物馆,精心打造了《爱与创造的编年诗》主题展览。该展览展期为两个月,每日接待游客逾百人,已成为对外展示巍山民族文化的重要窗口。7月25日,结营汇演上,支教队与学生们在展览现场携手完成了《超级旅行家》《不要怕》等精彩的戏剧、合唱表演,为这场兼具文化探索与实践意义的活动画上了圆满句号。

▲图为支教队在博物馆与支教成果“大型坦克”的合影

结语:为支教日记绘出丰富色彩

“红” 是文化与家国情怀的底色,“绿” 是环保与生命的希望。这个夏天,支教队用一支画笔勾勒梦想,用一堂课程传递温暖,用一场展览播撒理念,将爱与创造深深融入孩子们纯真的笑容里。当青春的身影渐渐远去,这份独特的色彩已悄然镌刻在巍山的山水之间,让文化的底色更显厚重,让生命的希望愈发蓬勃,为这片土地的未来注入了绵长而持久的力量。

撰文 | 邓卓

图片 | 杨佳欣  夏仁缘

一审 | 杨赜恺

二审 | 柳金茗

三审 | 侯佳威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邓卓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78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