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大学赴雄安新区“千年雄安崭新篇,百年红色映青山”暑期社会实践队——追寻红色印迹,缅怀雁翎精神

发布时间:2025-08-21 15:08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孟瑞希   阅读 3.2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近日,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7周年之际,莲荷初放、苇风渐起。长安大学材料学院“千年雄安崭新篇 百年红色映青山”暑期社会实践队10名师生踏上白洋淀雁翎队纪念馆的红色寻踪之旅,实地了解学习雁翎队水上游击战史及相关青年群体事迹。

苇荡寻踪——水上游击的烽火记忆

白洋淀纵横交错的港汊曾是敌后抗战的天然战场。据纪念馆展陈资料,雁翎队成立于1939年,早期人数约30人,成员多为当地渔民与船工。他们头顶荷叶、嘴衔苇管,以自制“大抬杆”火枪为利器,“鹰排”木船为工具在密布的苇荡间穿梭奇袭。馆藏文献显示,至1945年,雁翎队累计发动伏击、破袭70余次,击毙或俘获日伪军近千人,牺牲8人。纪念馆里,浸透油渍的船篷、一再修补的蓑衣和刻满战功的竹篙,生动再现“以水为盾、以苇为枪”的游击智慧。

实践队员还了解到,在1943年秋著名的“伏击包运船”战斗中,雁翎队队员们在下张庄水道设伏,成功炸毁押运军资的日军船队,并活捉日军小队长石野嘉三郎,这一战绩震动了津保地区的日伪据点。队员们边听讲解边详细记录战术特点,深刻领悟到“敢闯敢拼、以小制大”的人民战争智慧。

对话历史:“小兵张嘎”原型背后的少年担当

纪念馆内专门设立了“小兵张嘎”专题展区。虽然“嘎子”形象源于作家徐光耀的“群像拼合”,但最贴合原型的当属河北白洋淀的少年侦察英雄燕秀峰(燕嘎子)。此“嘎子”形象集赵波的机敏与顽皮、燕秀峰的神枪技艺,以及数位无名侦察员的胆识与担当于一体。队员通过对照展板,比较真实史料与文学创作的差异,梳理少年侦察员在侦察、传递情报等环节的实际贡献。

精神共鸣:雁翎精神跨越时空

参观结束后,队员在纪念馆出口处“敢为先锋、军民同心”主题墙前重温入党誓词。结合馆内资料,实践队将雁翎精神概括为三点:——在兵力、装备处于劣势时依然主动出击;——充分运用地形条件与民众支持;——军民协同,依靠群众完成作战与保障。队员于馆前合影留念,并表示将在后续学习与科研过程中,以实际行动践行“敢、智、合”的雁翎精神,推动红色文化融入专业实践。

撰文:孟瑞希

图片:雍子墨、孟瑞希

审核:赵惜晨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孟瑞希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104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