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传承|“镜”绘乡景实践队于恩施二官寨景区产销西兰卡普制品

发布时间:2025-08-21 14:44   来源:大学生云报 | 韩颖、余福林、郑美琳   阅读 8.3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大学生云报8月21日讯(通讯员 韩颖、余福林、郑美琳)近日,继“数字助农”项目,湖北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镜”绘乡景实践队于恩施市盛家坝二官寨景区开展更多新型项目。其中,该队在当地对接人夏爱华女士的指导下,制作并推销土家族非遗手工西兰卡普系列制品,增收当地文创,宣传非遗文化。

图为制作现场和材料

“你们看这些小镜子,先穿针,把西兰卡普裁好,要是一个规整的形状,大了不行,小的也不行……嗯,缝上去后拉紧,要精致……”夏女士逐步指导,耐心解答该队成员们的疑问。

图为夏女士指导答疑场景

在指导老师张媛老师的带领下,该队成员分成小组,以“开始就做最喜欢的,熟练了就做最拿手的”为宗旨,尝试着开始制作。其中,成员汪金琳有良好的缝制基础,上手较快,成品精致。经过一个下午的劳动,不少手工制品在红木桌子上堆成了“小山”——向日葵挂饰、发卡、耳环、镜子、簪子……成员们整理现场,看着最终摆放整齐的“杰作”,心里有成就感的同时,纷纷感慨原来非遗文化也能如此“接地气”。

图为部分成品展示

“明儿广东又来一个大旅游团,七八十号人,这些都可以卖出去不少哦。”夏女士告诉该队成员。“正好趁这个机会,我们顺便把宣传做了,让更多人了解西兰卡普,一举两得。”成员韩颖的“点子”获得一众支持。后续,该队成员在接待多批旅游团时贩出西兰卡普手工制品,销量可观;同时跟多位游客讲解西兰卡普的手工制作过程,普及非遗文化。

图为该队与部分游客们交谈合影场景

积累经验后,该队成员决定持续宣传土家族非遗手工西兰卡普文化,将“非遗手工”与“数字助农”两项目相结合,达到“1+1>2”的效果。“什么事都不是孤立的,我们口号‘实际、有用、灵活’里不就有‘灵活’吗?现实宣传效率低,网上宣传内容又要丰富,两个搞一起就很好用了。”该队成员余福林说道。“实践时多多引导学生想法,创新思维无论是在平时课堂中,还是对他们以后的工作,都是必不可少的。”指导老师张媛老师表示。当指尖的古老技艺触碰到云端的数据浪潮,非遗传承便在大学生的巧思中,催化出奇妙的化学反应。

撰文|韩颖、余福林

图片|郑美琳

一审|黎艳

二审|严慧琴

三审|郑美琳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郑美琳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270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