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赋能农业、教育启智未来

发布时间:2025-08-21 14:35   来源:大学生云报 | 李茂雨   阅读 2.3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报告总结

为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号召,将青春智慧融入乡土实践,河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乡韵星火团”于7月3日至23日扎根开封杞县科技小院,联合杞县农业局开展为期20天的“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紧扣“科技赋能农业、教育点亮未来”双主线,深入田间地头与乡村课堂,由于夏日炎热且条件有限,团队设置上午支教,下午实践的模式。以脚步丈量农情,以行动播撒希望,围绕支教服务、产业调研与田间试验三大核心,书写了一段扎根乡土、知行合一的青春篇章。

深耕课堂育新苗,支教点亮求知路
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希望火种。团队将精心设计的多元化课程带至杞县乡村课堂。开课首日,团队成员向家长介绍课程设计并签署安全责任书,为孩子安全作保障。接着,严谨有序的班会为后续教学奠定基础,强调纪律学风,更鼓励孩子们勇于提问、互助共进。随后,杞县暑期支教班正式开启,语文课堂上,低年级孩童清脆诵读“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感受古诗韵律之美;高年级学生则深入品析诗意,尝试背诵。英语课每日学习新单词,运用古诗与新词结合,积少成多。学习与作业辅导后,孩子们在手工环节尽情挥洒创意,捏橡皮泥发挥创意,图画石膏绽放童真。团队成员更将农业大学特色融入教学,通过讲述农业知识、展示科技小院成果,悄然改变着家长与孩子们对农业院校的传统认知,传递“知农爱农、强农兴农”的信念。每一次互动,每一次笑声,都凝聚着队员们的用心,不仅传递知识,更在孩子们心中种下探索世界、热爱学习的种子,陪伴他们在成长的路上拥有更多美好。

扎根田畴求真知,试验磨砺青春志
实践是检验标准的唯一整理。在不耽误支教课程的情况下,团队成员深深扎进杞县科技小院的试验田。团队成员以严谨的科学态度投身农业科研基础工作。凌晨五点的晨曦中,团队已奔赴玉米试验田。分组协作,一丝不苟地测量每一株玉米的植株高度、茎宽、SPAD值,确保数据的精准可靠。样本采集同样关键,成员们小心翼翼地在不同区域选取代表性植株,路旁同步完成样本处理与装袋,保障后续分析的有效性。田间归来,科技小院内立刻转入土壤样本的分类、研磨、封装与有序存储工作,为科研筑牢数据根基。在支教闲暇的日子里我们还在学长指导下,亲身实践施肥技术,前后两次完成约七亩玉米田的追肥任务,并在发现玉米生病时及时检查并喷洒农药。除了日常试验,学长还现场教学无人机操作,从设备调试、飞行控制到农田监测原理与数据应用,耐心讲解演示。成员们认真习得这项农业新技能,亲身体验科技。从沾满泥土的双手测量,到操控无人机巡弋田畴,团队成员在躬身力行中深刻体会到一线农业科研的艰辛与数据成果的来之不易,更磨砺了为农业现代化贡献青春智慧的决心。

脚踏乡土探农情,科技赋能产业兴
走出课堂,团队深入杞县农业产业一线。在杞县大蒜国际交易市场,冷库中成垛大蒜整齐码放,精准的温湿度控制系统有效延长储存周期、保障品质,助力实现错峰销售增值。搬运作业区人机协作的高效场景,诠释了科技对降低损耗、提升效益的关键作用。工作人员更深入剖析了大蒜品种特性、市场价格波动规律及电商平台如何为蒜农开辟崭新增收渠道,使团队清晰把握了大蒜产业链的完整脉络。在杞县畜禽污资源化利用处理中心,有机肥生产的完整链条直观呈现。工作人员阐述其顺应绿色农业趋势,对改善土壤结构、提升肥力的核心价值,并分享了其价格体系与多元销售渠道如经销商合作、电商推广。

团队回到科技小院后,深刻思考并讨论国际大蒜交易市场与有机肥对杞县人民带来的影响,并制定了调研问卷,不定时走访周边农户,倾听最真实的声音。农户们肯定了有机肥对土壤和作物的积极改善,也坦诚道出对成本、施用便利性等方面的现实顾虑。而大蒜产业大力的推动了杞县经济发展,是杞县必不可缺的一部分,这些来自土地最前沿的反馈,成为团队思考科技如何更好服务农业、满足农户需求的宝贵基石。

二十天的“三下乡”征程,并非一路坦途。跨越城市的距离,直面陌生的环境与辛劳,经历了酷暑下的挥汗如雨、调研中的沟通不易、教学时的精益求精。然而,正是这些挫折与挑战,磨砺了意志,淬炼了团队的凝聚力。坚持了下来,用脚步丈量杞县的土地,用双手触摸农业的脉搏,用真心倾听课堂的回响。这段宝贵的经历,不仅收获了扎实的实践技能和珍贵的一手数据,更深切地理解了脚下这片土地的分量。结识了志同道合的伙伴,也走进了质朴勤劳的农民朋友中间,亲耳听到农民的心声,亲眼见证农民的不易,真正懂得了“粒粒皆辛苦”背后那份沉甸甸的付出与期盼。这份源于实践、根植乡土的理解与情谊,是此行最深刻的烙印。


声明:本文为大学生云报版权文章,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以任何其它方式使用,如需转载请与大学生云报取得联系。

审定:李茂雨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75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