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推普润边城 文脉共传少年心

发布时间:2025-08-21 09:37   来源:大学生云报 | 曾皓雯 黄珊妮 黎杰秀   阅读 1.2万+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实践报道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及历次全会精神,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语言文字工作的重要指示及《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2025年7月,广西大学文学院校级和国家级推普实践团队走进靖西市康城社区家门口就业服务站,共同为附近的小学生带来“推普+”的特色课堂,让规范语言与传统文化在边城少年心中生根发芽。


趣味推普,巧破语言壁垒

靖西是壮族的聚集区,语言差异成为普通话推广阻碍。实践团队从语音、词汇、语法上逐个突破。语音上,聚焦平翘舌、鼻音边音混淆问题,通过“四”与“十”的动画演示、“三哥”与“山歌”的对比朗读,帮助孩子趣味辨音;还示范“牛奶”正确发音,强调发音要点,纠正鼻音和边音混淆问题,并结合对比词强化练习,筑牢基础。词汇方面,以壮语“Song”即“二”等直观对照,帮孩子建立认知。语法上,针对壮语“书三本”与普通话“三本书”的语序差异,借双语互译互动,让孩子清晰感知不同。

▲图为实践团队成员正在开展普通话培训活动

红歌传唱,厚植家国情怀

“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活动在《我和我的祖国》的合唱声中推向高潮。实践团队的成员一句句带着孩子们歌唱,还把歌词讲得简单明白:“就像我们和妈妈一样,每个人都和祖国紧紧连在一起。”孩子们的歌声里藏着明显的变化:一开始还带着点腼腆,只是小声跟着哼,渐渐地,声音越来越亮,稚嫩的童声装满了整个教室。阳光从窗口进来洒落在他们脸上,让眼里的认真和向往闪闪发光。合唱结束时,孩子们自己鼓起了掌。这掌声里,有对这首歌的喜欢,更藏着他们对祖国最纯粹、最真挚的爱。

▲图为实践团队成员教授孩子们唱歌

非遗实践,指尖传承文脉

剪纸台前,孩子们睁大眼睛望着实践团队成员。成员铺开红色宣纸,用清晰的普通话一步步讲着:“先对折纸张,再沿这条线剪个半圆,一朵花就出来了……”孩子们手里的剪刀跟着示范节奏动起来,不时抬起头用普通话问:“这样折对吗?”“剪歪了怎么办?”实践队员也用普通话耐心回应,解答着每个问题。整个过程里,专注的眼神和细致的回答,在剪纸台前轻轻流淌。

▲图为参与剪纸活动的孩子与自己剪的剪纸合影

另一边的漆扇制作区,素面纸扇和彩色颜料摆得整整齐齐。等待着体验的孩子们,小声用普通话交流着:“这个颜色像芒果”“我要用金色和蓝色,做出来一定好看!”实践团队成员走到孩子们中间,讲述起漆扇的渊源:“这是有百年历史的传统工艺品,过去用天然生漆上色,既耐潮又耐热……”说着,便手把手教孩子们调色、浸润扇面、吸油、风干。当手中的漆扇制作完成,孩子们的脸上都漾着笑意,都写满了满足,那份因亲手完成的非遗作品的快乐,浓得化不开。

▲图为孩子们手握亲手做的漆扇与实践团队成员合影

孩子们亲手剪纸时触摸到的灵动,制作漆扇时感受到的雅致,让他们深深体会到了非遗的魅力。而在这一过程中,指尖的创作与口中的表达相互助力,共同发展。在这样轻松自在的实践氛围里,孩子们的普通话应用能力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提高。

▲图为实践团队与孩子们合影留念


这场“推普+”特色课堂,以语言为桥、文化为壤。孩子们在书声中打破语言隔阂,在体验中触摸文化根脉,在歌声中涵养家国情怀。当普通话遇上剪纸、漆扇与爱国歌曲,规范用语习惯和文化热爱深植心间,为边城少年留下温暖印记。未来,实践团队将持续以语言为纽带、文化为根基,普及规范用语,守护非遗薪火,用青春力量让文化血脉传承,为共筑中华民族共同体贡献力量。(撰稿:广西大学文学院推普实践团队  图片:岑芮莹 黄珊妮 庞雨宸)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曾皓雯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417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