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水北调工程是优化水资源配置、保障群众饮水安全、复苏河湖生态环境、畅通南北经济循环的生命线,事关战略全局、事关长远发展、事关人民福祉。响应全国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号召,南京审计大学商学院“智水北调”社会实践小分队于近期奔赴扬州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探访南水北调源头江都水利枢纽:江河调度的超级指挥家
实践团队抵达南水北调源头江都水利枢纽。在枢纽展览馆内,团队成员仔细观看了工程建设历程的珍贵影像资料,就泵站机组的运行效率、能耗控制等问题与技术人员进行了深入交流,了解到该工程于1977年通水,位于京杭大运河、新通扬运河和淮河入江水道交汇处,是大运河文化带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规模最大的泵站枢纽。通过调研,团队成员深刻体会到该工程不仅保障了京杭大运河航运畅通,促进区域经济交流合作,还作为南水北调东线源头,对保障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地区水资源供应具有重要意义。
▲图为团队成员参观照
站在南水北调东线源头,四座枢纽建筑群如钢琴琴键般沿运河铺展。在调度中心弧形巨幕前,团队成员认真聆听了工作人员对智能调度系统的讲解,详细咨询了解了北斗定位的监控、数字孪生流域模型的构建原理以及智能配水模型的运行机制。“每秒473立方米的流量误差不超过1%”,当工作人员介绍智能调度系统如何通过北斗定位数据校准轨迹、通过数字孪生模型模拟流域水位变化时,这些大数据专业学生不禁心生共鸣:这背后是海量实时数据的高速处理,是机器学习算法对调度策略的持续优化,更是“数据驱动决策”在国家工程中的生动实践。课本上的“数据采集”“边缘计算 ”等概念,此刻都有了具象的注解——原来自身所学的知识,能如此真切地赋能大国重器。
▲图为团队成员在源头合照
参观瓜洲泵站:长江动脉的智能心脏
团队成员来到扬州市古运河南端的长江口门处瓜洲泵站进行参观。瓜洲原是长江中的沙洲,晋朝初年出水成滩,因形状似瓜得名。唐代以后,瓜洲成为扬州运河的入江门户,虽为小镇,却有“瞰京口,接建康,际沧海,襟大江”之势。
▲图为瓜洲泵站
在参观过程中,通过讲解员分享的真实案例,团队成员了解到,瓜洲泵站的运行,有效解决了区域内长期面临的江水倒灌与内涝难题。在2020年汛期,长江、淮河流域遭遇连续强降雨袭击,长江瓜洲段突破历史最高水位。当时扬州主城区周边河道水位高涨,内涝风险极大,瓜洲泵站及时开机运行。在长达49天的运行时间里,抽排城区涝水超3亿立方米,成功避免了32万亩农田受灾,减少洪涝灾害损失高达96.7 亿元,保障了区域212万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瓜洲泵站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水利设施守护一方安澜的重要意义,让团队成员深刻感受到现代水利工程的智慧与力量。
▲图为瓜洲泵站运行系统
此外,团队实地观察了泵站的建筑细节,发现其选址和风格设计也尽显水文化智慧。为擦亮扬州市“中国运河第一城”招牌,泵站外部采用汉唐建筑风格,以“大观楼”为设计立意,气势恢宏,与古运河、长江交相辉映,实现了“桥上观楼、楼上观江、江中观景”。泵站四隅的角楼造型别致,正脊两端翘起,鸱吻清秀俊逸,重现千年古渡风采,提升了大运河文化风貌,成为长江生态大保护的特色水利地标,被誉为“中国最美泵站”。
青春践行:感悟水利工程的魅力与责任
实践团队用脚步丈量水利工程的科技维度,以青春视角解码“水润万物”的中国智慧。在调研过程中,团队成员深刻感受到了这些水利工程在保障民生、促进发展、保护生态等方面的重大作用。从瓜洲泵站的汉唐风华到江都枢纽的数字孪生,从流量精度传奇到“淮北旱涝无虞”的民生承诺,南水北调工程已超越水利设施的物理意义,成为“国之重器”与“民之命脉”。
它是古人“漕运千里济天下”的智慧延续,更是当代中国“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战略擘画。它让长江与运河的水文化相互交融,让南方之水滋养北方田畴。
江水汤汤,初心不忘;文脉悠悠,使命在肩。当青春足迹与国家脉动相遇,校园理论与基层实践碰撞,团队成员作为大数据专业学子,能够更清晰地看到,专业知识不仅是课本上的公式与算法,更是守护江河安澜、赋能国家战略的实在力量。新时代的青年应如奔涌江河,以科技为翼、以文化为魂,让青春之花绽放在祖国需要之处,让“功在当代”的奋斗成为 “利在千秋”的注脚。
▲图为团队成员合照撰文|赵婷婷,储媛媛图片|储媛媛,冯洳彬,陈珂如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储媛媛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