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理文新学子多维赋能白水洞村振兴实践

发布时间:2025-08-21 10:05   来源:大学生云报 | 邓袆琳、黄静   阅读 5.0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实践报道

古建雅韵云端留痕、推普课堂活力满满、生态农业智慧赋能、非遗剪纸焕发新彩、红色基因薪火相传……7月13日至7月17日,长沙理工大学赴新邵县关于文旅资源数字化赋能乡村振兴社会实践团化身为古建“守护者”、普通话“播种机”、非遗剪纸“传承人”等,将实践足迹烙印在邵阳市新邵县白水洞村,用一场场深度融合的实践,为乡村振兴奋力书写“长理答卷”。

▲图为实践团合影

答卷一:古建云端,数字技术守护乡土记忆

【高清影像记录古建细节

▲图为实践团成员记录古建细节

吱呀!推开古建大门,实践团成员们屏息踏入这片凝固的时光,手持专业单反相机,肩挎便携录音设备,深入白水古院、两宜寺、简氏节孝坊等古建筑群,用高清镜头对准窗棂纹路、飞檐雕花。成员们或半跪、或踮脚,从不同角度严谨拍摄与记录。

【口述历史挖掘文化故事】

“古建筑原来大有来头!”为获取更丰富的古建文化背景信息,实践团成员深入古建周边的村民家中,寻访熟知当地历史的老者,通过面对面访谈的方式,记录下关于白水古院等建筑的历史变迁、曾经功能以及与之相关的民俗传说、名人轶事等珍贵口述历史,收集整理多个本土民俗故事。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村民交谈

两宜寺始建于南宋初年,数度兴废,但香火不绝,清朝李湘藻曾在其崖壁上刻有摩崖石刻“吸潮岩”三个大字,是石刻艺术的代表;简氏节孝坊为朝廷旌表简氏坚贞守节、孝顺父母、礼待乡邻而建,始于清光绪十年,1982年,塌于自然风雨,坊内有双凤朝阳、十八罗汉等诸多石雕,雕刻工艺精湛,为研究清代石刻及封建礼仪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白水古院由李厚培、李维翰父子建于清同治三年(1864年),为清代后期乡间侯府,打破了传统对称结构,建筑风格独特……

【数字地图活态传播

基于实地调研采集的影像、录音和文字资料,实践团计划利用数字技术,精心设计并制作“云游白水洞”数字地图及H5云端作品,线性串联各古建筑及自然景观的地理节点,分层呈现其地理空间、建筑风貌、历史沿革、文化故事等信息,通过数字化手段全景式展示白水洞的文化资源、古建景观,将地域文化故事与中国传统古建相结合,积极探索传统与现代的“共生点”,让“土文化”“土建筑”在新时代讲述新故事,发出时代更强音。

答卷二:推普课堂,稚嫩童声自信代言家乡

【乡土教材激发表达】

针对当地文旅发展需求及幼儿孩童们的普通话发音有待提升的现状,实践团队精心设计了“生态农业+特色文化”主题推普课程,以当地村民熟悉的富硒黄桃、红薯等特产为切入点,引导孩子们学习用标准普通话向“游客”推介家乡物产。同时,巧妙融入白水洞的非遗剪纸艺术,让孩子们尝试用普通话讲述剪纸纹样背后的故事。荷花基地、水帘洞瀑布、白水古院等本地景观也成为天然课堂情境,激发孩子们在山水人文之间用普通话畅聊家乡之美的兴趣。

【趣味教学点燃情】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小朋友们互动

课堂上,实践团成员巧妙地将普通话教学融入趣味盎然的互动游戏中。“绘画互动”环节,孩子们在用笔描绘家乡美景的同时,自然地练习描述性词汇;在“击鼓传花”的紧张与欢笑中,孩子们锻炼了即时反应和清晰表达;而“绕口令接龙”则成为一场妙趣横生的口部肌肉训练,有效提升了发音的准确性和语感……这些寓教于乐的方式激发了孩子们的热情。他们从最初的羞涩腼腆、不敢轻易开口,逐渐被小游戏所吸引,变得眼神明亮、小手高举,争先恐后地参与其中。经过这段充满乐趣的学习旅程,孩子们不仅掌握了更标准的发音,更初步具备了用普通话清晰、自信地介绍家乡壮丽山水与独特人文的勇气。这群充满潜力的“乡村小小代言人”,正蓄势待发,有望成为未来宣传白水洞特色文化、传递家乡魅力的新生力量。

答卷三:融合深耕,生态智慧沃土点“硒”成

【“拳”系乡土的创业实践】

实践团专访了湖南家肥屋润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彭嘉键,从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咏春拳传承人再到扎根原野的生态农业践行者,他那一份从武术中淬炼出来的“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精神,是他投身于“实在太苦太累”的农业最强大的支撑。

面对土地荒芜、村民疑虑等挑战,在当地村委的支持下,他带领团队探索“种养加”生态循环模式,创新推出“阶梯式工资”机制,并成功开拓粤港澳、珠三角市场,优化冷链物流,开设“田间课堂”,不定时邀请炎陵、麻阳等地的老师们教授村民种植、剪枝、施肥等农技农术,推广有机肥使用。他坚持“土地永属村民”的理念,项目显著带动村民增收。

【田间地头感受产业澎湃脉搏】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黄桃园调研

农学也是一门大学问!“一个标准桃树林的规格是多少?桃子结的越多越好吗……”在月亮湖生态农林科技园,一场生动的“农学课堂”开讲啦!在刘沛基主管的带领下,实践团成员依次走进黄桃园、黄金奈李园、番茄园,观察果树生长状态,了解产业园现状,感悟“6×6米标准桃树林和短枝结1个、中枝结2个、1米的长枝结3个”的种植智慧,切身感受生态农业的蓬勃生机。

答卷四:文化传承,非遗红聚力振兴

【剪纸技艺体验传承】

曾被泰国总统接见过的剪纸作品长什么样呢?在马丽娅剪纸工作室,实践团成员找到了答案。中国结形状的“福”、有金元宝的“福”、有祥云图案的“福”……一个“福”字便有十余种表现形式,形态各异;包含剪纸元素的团扇、发卡、旗袍、冰箱贴、书签等物品应有尽有;大幅十二生肖剪纸作品排列在工作室,流光溢彩、栩栩如生……

▲图为实践团成员听朱露老师讲解

在沉浸式剪纸体验环节,新邵县剪纸研究会会员朱露执剪示范,指尖翻飞如蝶,耐心细致地拆解着剪纸步骤,从纸张的折叠技巧,到剪刀的运刀轨迹,再到纹样的设计构思,一步步引导成员们亲身体验这“以剪代笔”的神奇。当冰冷的剪刀在温热的掌心游走,成员们在一折一剪中,深切感悟着这份穿越千年时光、凝聚着中华民族独特审美与生活哲学的文化魅力。

【红色精神照亮前路】

在邹毕兆故居讲解员夏连通的带领下,实践团成员来到茶马古道——邹毕兆故居,深入了解“破译三杰”之一邹毕兆的革命事迹以及当地红色文化。

▲图为实践团成员听讲解员介绍邹毕兆故居

纪念馆内,时光仿佛在此沉淀。略微泛黄的老照片定格着峥嵘岁月,模糊的影像难掩其中坚毅的目光与无畏的气概;一行行、一页页详实的文字史料,如同无声的史诗,系统而深刻地镌刻着邹毕兆同志从投身革命到屡建奇功的奋斗足迹。

夏连通介绍道,邹毕兆故居所承载的厚重红色历史与独特文化魅力,如同一块强大的精神磁铁,正吸引着众多青年实践团队纷至沓来。这不仅为当地注入了蓬勃的文旅活力,更探索出一条将红色资源有效转化为发展动能的特色路径,有力带动了当地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发展。

长沙理工大学赴新邵县关于文旅资源数字化赋能乡村振兴社会实践团立足专业基础,融合新闻学、汉语言文学、设计艺术、市场营销等多专业优势,以“文旅数字化”为核心纽带,激活古建文脉,搭建“云游白水洞”守护乡土记忆;深入产业一线调研,学习和传播彭嘉键等“新农人”的跨界经验与生态智慧;创新推普课堂,赋能乡村儿童化身自信的“家乡代言人”;体验并思考剪纸非遗的传承与红色文化的弘扬,将专业知识转化为服务乡村的实际行动,为白水洞村的乡村振兴贡献青春智慧与力量。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邓袆琳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164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