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兰州大学 “兰心向济・红动乡村” 实践团队赴山东省济宁市微山县、金乡县开展 “三下乡” 社会实践活动。该团队以 “红色基因激活乡村新动能” 为主题,深入当地探寻红色文化与乡村振兴的融合路径,为推动乡村全面振兴贡献青春智慧。
▲图为实践团队与相关负责人的合影
此次实践紧扣国家乡村振兴战略部署,聚焦 2024 年中央一号文件中 “加强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 的要求,旨在通过实地调研,挖掘济宁红色文化资源禀赋,分析红色基因在产业升级、文化传承、生态保护中的赋能机制,为当地乡村振兴提供可借鉴的实践经验。
微山岛镇杨村:红色为笔绘就振兴画卷
实践团队首站走进微山县微山岛镇杨村。作为铁道游击队活动过的红色村落,杨村以红色文化为根脉,探索出 “红色引领、多元联动” 的振兴之路,给团队成员留下深刻印象。
在杨村党群服务中心,村党支部书记殷昭祥向团队介绍,杨村不满足于 “守着红色故事”,而是通过多种方式让红色基因焕发新生。团队实地走访发现,村里已建成多处红色阵地,系统陈列铁道游击队战斗史料、杨村烈士事迹等珍贵资料,生动还原 “血战微山岛” 等历史场景。其中,杨村村史馆以 “古韵杨村、烽火杨村、奋进杨村、振兴杨村、未来杨村” 为脉络,既展现革命岁月的英勇不屈,又呈现 “五个振兴” 的实践成果 —— 文化振兴中,红色故事宣讲常态化;生态振兴里,村容整洁绿意盎然;人才振兴通过吸引返乡青年注入活力;组织振兴让党组织成为发展 “主心骨”;产业振兴则让规划逐步落地。
▲图为村党支部书记与实践团队的交流
红色文化的 “破圈”,更体现在与产业的深度融合中。团队在殷书记带领下探访了村内特色产业:红色主题民宿以革命标语、老照片营造沉浸式体验,节假日客房常常供不应求;生态采摘园与野营基地结合自然禀赋,成为游客休闲首选;依托微山湖渔业资源的渔家餐馆,以湖鲜搭配红色故事让 “舌尖上的杨村” 独具吸引力。村民经营的 “大舍小瓦民宿” 便是典型,加入乡村振兴示范片区后,民宿年收入翻了几番,湖里的莲蓬、荷叶都成了增收的宝贝。
杨村的红色与生态联动更显巧思。正值微山岛荷花盛开季,湖面莲叶田田、荷花映日,赏荷游客与杨村红色旅游形成客流互导。这种区域协同模式,让红色故事传播更广,也让微山湖生态优势充分释放。走访中,村民们向团队细数变化:“路变宽了,环境变美了,来旅游的人多了,日子越过越有盼头。”
微山岛全域:多点开花筑就振兴高地
离开杨村,实践团队深入微山岛镇其他村落,探寻各村各处协同振兴的模式。作为山东省乡村振兴示范镇,微山岛镇以 “红色渔乡、度假绿岛” 为定位,通过 “百区千村” 示范片区建设,让不同片区串点成线、连线成面。
在大官村,渔家文化民俗项目区热闹非凡,村民以观光车、竹筏入股旅游合作社,这种发展模式极大程度上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吕蒙村的田园风光民宿则融合农耕体验,吸引众多亲子游客。镇政府工作人员介绍,当地遵循 “宜农则农、宜文则文、宜游则游” 原则,不搞 “一刀切”,而是让每个村落都释放特色活力。
人才与生态的 “双轮驱动”更添动力。镇里设立市级乡村振兴合伙人工作站,招引合伙人带来合作资金;积极争取对接高校在岛设立乡村振兴工作站,开展高质量社会实践活动,取得显著成效。生态治理上,通过优化机制,推进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实现 “开窗看绿、推门闻香”,渔家虎头服饰坊获评山东省首批 “省级非遗工坊”,古留村入选 “山东省红色文化特色村”。数据显示,微山县农渔湖产品网络销售额可达 2.6 亿元,“微山湖” 品牌价值已突破100亿元。
金乡王杰村:精神火种照亮振兴之路
实践团队随后前往金乡县鱼山街道,在王杰村感受 “一不怕苦、二不怕死” 的王杰精神是如何成为乡村振兴的 “精神引擎”。
在鱼山街道书记刘尚斌的带领下,团队先后走访王杰纪念馆、王杰精神大讲堂、知青大院、王杰旧居等红色地标。王杰纪念馆作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通过实物、影像还原了 1965 年王杰为保护 12 名民兵扑向炸药包的英雄壮举,馆内毛泽东主席 “我赞成这样的口号叫做‘一不怕苦,二不怕死’” 的题词熠熠生辉。王杰精神大讲堂由上世纪的公社粮仓改造而成,定期举办红色故事会、情景剧表演,已吸引 5000 余名党员群众参与学习。
▲图为实践团队与王杰村相关干部的合影
知青大院则记录着特殊年代的青春印记。1976 年,来自北京、徐州等地的知青在此劳作生活,如今保留的 14 间民居、知青树、上工铃等,成为 “忆苦思甜” 的生动教材。“知青们开垦的荒地现在成了梨园,教过的学生有的走进部队、有的扎根科研。” 讲解员介绍道。
红色精神正转化为发展动能。王杰村将奶梨等特色种植与红色旅游结合,打造果蔬采摘园,依托王杰村红色资源与生态优势,实现显著经济效益;央广网报道显示,截至 2024 年 9 月,王杰纪念馆已吸引 5000 余人参与活动,研学团队数量持续增长。
金乡崔口村:小蒜头撑起大产业
“中国大蒜第一村” 崔口村的蜕变,让团队看到了红色基因与产业振兴的另一种融合可能。这个曾靠国家救济粮度日的村庄,到2019 年已有 116 家企业,形成全产业链,2021 年村集体经济收入 140 万元,村民人均收入 6 万元
在东运大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团队了解到崔口村已构建 “种植 — 加工 — 销售” 全产业链:从 1970 年代零星种植,到 1986 年全村普及;从 1990 年代建设鲁西南首个大蒜市场,到拥有 116 家企业、17 座冷库,产品涵盖蒜片、蒜油、黑蒜巧克力、大蒜胶囊等,远销美国、日本等多个国家。村内的国家实验室资质农产品检测中心,30 余项国家专利见证着 “科技赋能” 的力量。
产业兴旺的背后,是党组织的坚强引领。老支书韩允其任职 35 年间,带领村民抱团发展,组建东运集团应对市场风险;新一届 “两委” 班子接过接力棒,探索 “村集体 + 企业 + 农户” 模式,让村民通过土地入股、股利分红共享成果,村民分红近 220 万元。
乡村振兴是全面振兴。崔口村建成 400 余套新式民居,实现幼儿园、小学免费教育,60 岁以上老人免费入住养老院;通过 “四德工程”评选等活动,涵养文明乡风。2022 年,崔口村获评 “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2023 年入选 “我喜爱的乡村振兴齐鲁样板”。
结语:红色力量绘就乡村振兴新图景
从微山湖的红色渔乡到金乡的蒜乡大地,兰州大学 “兰心向济・红动乡村” 实践团队的行程,勾勒出济宁以红色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无论是杨村红色、生态与文旅的融合,微山岛镇 “全域协同” 的布局,还是王杰村 “精神引领” 的传承、崔口村 “产业筑基” 的突破,都印证了红色基因是乡村振兴的宝贵财富。
此次实践让队员们深刻体会到,红色文化不仅是历史记忆,更是推动发展的精神动力和资源优势。未来,团队将整理调研成果,形成关于红色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相关调研报告,为地方政府提供意见,让青春智慧助力更多乡村在红色基因的滋养下,走出独具特色的振兴之路。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王斐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