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红色根脉,承精神火种——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 “映山红・青春筑梦” 团队开展金寨红色实践活动

发布时间:2025-08-20 20:59   来源:大学生云报 | 杨谨宁   阅读 9.1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报告总结

映山红·青春筑梦三下乡实践团——探红色根脉,承精神火种

为传承红色基因、感悟发展变迁,8月8日至15日,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映山红・青春筑梦”三下乡实践团,奔赴金寨县及安徽博物院等地,开启为期七天的实践。行前,团队制定安全预案,以集体安全教育、配备医疗包、购买意外险筑牢安全防线。实践中,队员们循着“历史—现实—未来”脉络,走进红二十五军军政机构旧址、金寨县红军广场、烈士陵园追溯精神根脉;深入大湾村见证乡村发展;驻足安徽博物院文物前感悟民族复兴,用青春记录时代,让个人成长融入国家发展。

金寨研讨日:历史梳理与问卷密码

8月8日,团队在启动实践活动当天,率先开展金寨红色历史小组研讨。成员们提前梳理红军名录等史料,围绕 "坚贞不屈、牺牲奉献" 的金寨精神展开深入交流,明确红色记忆传承路径。

8月9日上午,小组聚焦金寨红色文化问卷展开研讨。围绕“对金寨红色文化了解程度”“认知渠道”等12项问题,梳理数据:超半数人“了解一些基本史实精神”,网络平台、学校课堂成主要认知渠道。

图为“对金寨红色文化了解程度”问卷结果

成员热议数据背后的传播现状与需求,发现大学生对“红色+”创新实践兴趣高,也期待学校优化教育活动形式。经交流,初步明确后续可结合问卷反馈,从拓展传播渠道、设计实践活动等方面发力,让金寨红色文化更好触达青年。

红二十五军军政旧址:触摸历史的温度

8月9日下午,团队首站来到红二十五军军政机构旧址。青砖瓦黛的院落里,磨损的草鞋、生锈的军号与泛黄的作战地图静静陈列,讲解员的讲述将大家带回烽火连天的年代。

图为红二十五军军政旧址图

在徐海东等将领的雕像前,队员们驻足凝视,仔细记录史料细节,用镜头捕捉历史痕迹,在实物与叙事的交织中,触摸到革命精神的温度。

图为徐海东将领雕像

红军广场:在仪式中传承使命

8月10日,实践团来到金寨县红军广场。这座以革命烈士纪念塔为中心的红色地标,镌刻着“燎原星火”的精神密码。队员们有序敬献花篮,在默哀中向先烈致以敬意。

图为队员们在革命烈士纪念塔敬献花篮

纪念塔下,团旗展开,队员们举拳宣誓入团誓词,响彻广场的誓言与塔上红星交辉,完成两代青年信念的跨时空共振。

图为队员们宣誓入团誓词

下午,实践团走进金寨县红军纪念堂,满墙的将帅名录与英烈影像令人震撼,密密麻麻的姓名背后,是"一寸山河一寸血"的壮阔史诗,让大家对"红军故乡"的历史分量有了更直观的认知。

图为队员们参观金寨县红军纪念堂

烈士陵园:墓碑后的生命叙事

8月11日,烈士陵园的苍松翠柏间,"金寨县革命烈士英名永存"墙承载着无数生命的重量。队员们沿着石阶前行,在烈士墓前驻足。当阳光透过枝叶洒在"恩泽万代"的题字上,那些关于信仰与牺牲的故事不再是课本里的铅字,而是化作沉甸甸的精神传承,让每个人在瞻仰中完成与英烈的跨时空对话。

图为队员们在烈士陵园

大湾村:从红色记忆到振兴实景

带着"先烈们期盼的中国是什么模样" 的思考,8月11日下午至13日,实践团走进大湾村,在民生变迁中寻找答案。

村口的村民文化广场上,健身器材旁的笑语、乡村春晚的舞台痕迹,勾勒出富足安宁的生活图景。

图为大湾村的村民文化广场

穿过广场,队员们在村后备干部的带领下对苏维埃旧址进行参观。

座谈会上,实践团同干部在资金扶持、技术引进、人才培育等国家政策成效方面进行了深入交谈,深切感受了国家政策对乡村发展的深远影响。

图为开展座谈会

8月13日,实践团开始对村民进行问卷二的走访调查,以进一步了解国家政策对民生的帮助与改善。途中,队员们来到了村民陈泽申家中,如今他售卖农产品,货架上的山货见证着日子的红火。

图为与村民陈泽申交流

图为陈泽申家的农产品

在与大湾村党总支书记何家枝的交谈中,她为实践团介绍了介绍了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村里在住房改善、收入增长、教育普及等方面的显著变化,队员们也真切体会到“民为国与国为民”的深刻联结。

图为与大湾村党总支书记何家枝交流

安徽博物院:文物归巢里的复兴密码

8月14日,实践团走进安徽博物院,将视野从乡村振兴拓展至民族复兴的宏大维度。

展柜中,圆明园十二铜首的借调文物静静陈列。虎首的琉璃眼球仿佛仍映照着战火,兔首的微阖双眼藏着百年沧桑,牛首的弯角镌刻着历史伤痕。讲解员细数文物回归的历程:2000 年保利集团竞拍购回牛首,2003年何鸿燊先生捐赠猴首,2020年马首完成"百年归乡"壮举……每一次回归都凝聚着爱国人士的奔走,从企业斥资到华人捐赠,从外交斡旋到国力支撑,文物底座上"故土难离"四字重若千钧。

图为参观安徽博物院

墙上的许愿墙,写满“愿河清海晏,国泰民安”,这是中国人对文物回归的期盼,更是对民族复兴的热望。每一张便签,都藏着普通人的家国情怀,正如文物回归背后,是无数人默默的努力。从百姓关注文物动态,到专家为回归奔走,从学生参观时的震撼,到企业家的慷慨解囊,“让文物回家”早已成为全民共识。

图为安徽博物院的许愿墙

传承的誓言:让红色基因融入青春血脉

8月14日,实践团召开总结会。队员们翻看照片:军政旧址的草鞋、红军广场的花篮、大湾村的笑脸、博物院的兽首……

图为实践团召开总结会

图为实践团合照

这场三下乡实践不是终点,而是青年学子将所学融入实践的新起点。正如那些回归的文物、振兴的乡村、传承的精神,青年们也终将在时代浪潮中,成为民族复兴的鲜活注脚,用青春之力续写属于这个时代的新篇章!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杨谨宁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296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