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程|星光作伴,奔赴心之所向的教育之约。七月二十日,经过三个月的严格培训和自我磨砺后,他们满怀着期待和憧憬来到了红军小学。让他们携手前行,在支教的道路,点亮希望之光,用爱为孩子们编织美好的未来。
憧憬:把期待写进沿途风景里
汽笛长鸣时,窗外的站台被夕阳染成暖金色。他们攥着印着“阳光支教团”的胸牌,踏上前往临沂玉山红军小学的绿皮火车——这场酝酿了半年的约定,即将在这所小学开启。车厢灯光渐亮,十数张年轻脸庞在光影中格外清晰。笑声混着火车轰隆声,像一封正投递的信,朝着大山方向飞驰,满心都是对支教生活的憧憬与期待。
图为“阳光同行”支教团成员在火车上的合照
图为“阳光同行”支教团到达临沂火车站的合照
初达:终于等到今天
三个半小时车程后,火车停靠临沂车站。夜晚的城市依旧热闹,但他们的目的地还在前方。红军小学的王校长亲自来迎接,他们拖着行李箱坐上大巴,车轮从平整街道驶向蜿蜒山路,摇摇晃晃中不少队员已沉沉睡去。
“前面亮着灯的就是红军小学了。”司机师傅的话唤醒了车厢中还在熟睡的我们。黑暗中,两层小楼的轮廓逐渐显现。张静书记已在楼下等候,随后召开了他们到红军小学的第一次会议。从课程设置到安全保障,从孩子们的安全到支教老师的住宿安排,每一个细节她们都一一叮嘱,话语里满是关怀与重视。
图为到达红军小学后召开的第一次会议
焕新:灶台与教室的晨光
第二天清晨七点,厨房门被轻轻推开,晨光溜进门框。积着油污的灶台前,团队成员分工擦洗:有人用钢丝球蹭掉锅底黑垢,有人蹲地清理墙角蛛网,有人烧热水反复冲洗瓷砖。洗洁精泡沫沾在鼻尖,汗水浸湿后背,却没人喊累。九点时,最后一块瓷砖擦得发亮,他们相视一笑——油腻灶台变得锃亮,铁锅反着清透光,碗筷在消毒柜里码得整整齐齐。上午十点,全体成员转移到会议室备课。笔记本电脑摊开一排,有人修改课件互动环节,有人模拟课堂情景互相提建议,笔尖划过纸张的沙沙声格外悦耳。正忙碌时,学校书记袁杰与主任尹明娜走进来,亲切问候:“一切都还习惯吗?”
午后阳光透过玻璃窗,在教室地板投下光斑。他们拎水桶、拿抹布打扫:有人爬上窗台擦玻璃,让阳光毫无阻碍涌进来;有人蹲地用拖把反复擦拭,直到地板能映出天花板灯影。各班班主任还精心创作了欢迎黑板报,用简陋工具画出五彩期待。一切就绪,教室亮堂得像被阳光洗过,空气里满是期待的味道。
图为“阳光同行”支教团成员打扫厨房的照片
打磨:月光下的教案
晚饭过后,教室的灯再次亮起。试讲开始了,“这里可以多互动”“语速再慢一点”,每个人都拿着笔记本认真记录,反复打磨课程内容,只为明天与孩子们的初见能更加完美。墙上时钟指向十点,月光透过窗户洒在教案上,字里行间仿佛已映出孩子们的笑脸。
明天,这场教育之约将正式拉开序幕。
图为“阳光同行”支教团成员试讲的照片
初见:晨曦里的等待与相拥
图为“阳光同行”支教团成员送孩子到教室的图片
七点半,校门口的梧桐树下已站满身影。山风带着凉意掠过,却吹不散眼里的热望。“来了!”一名团队成员指着山路尽头轻呼。家长们把孩子送到校门口。“老师好!”清脆童声像露珠滚落叶片。
教室里,阳光漫过新擦的玻璃窗,照亮黑板上“欢迎新朋友”的彩色粉笔字。孩子们涌进教室时,书包碰撞的砰砰声、叽叽喳喳的笑闹声,混着支教老师的问候,像溪流汇入江海般热闹。这一刻,灶台边的汗水、教案上的批注、月光下的试讲,都有了最温柔的答案。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张崾凯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