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三江学院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暑期社会实践团队携手南京雨花润雨环境有限公司深入南京市雨花台区,开启了一场融合科技探索与深度体验的垃圾分类实践之旅。这一创新举措不仅让垃圾分类的绿色理念在民众心中生根发芽,更在实践中探索出了一条融合三江学院特色的垃圾分类实践路径。
踏勘数据线,绘制城市环保地图
活动伊始,志愿者们深入雨花台区各个角落,通过发放问卷、实地观察等方式,开展垃圾分类现状调研。他们通过问卷调查、线上数据收集等方式重点了解居民对垃圾分类的认知程度、日常处理习惯,以及区内垃圾收集、运输、处理的现有模式。调研数据显示,多数居民支持垃圾分类,但存在“不知如何分”“分类后无处投”等困惑。基于此,志愿者们针对性设计了后续活动方案。针对居民反映的“分类投放点不明确”问题,志愿者们结合调研结果,实地走访雨花台区各个角落,记录现有垃圾投放点位置、类型,并根据居民聚居密度、出行习惯,优化调整投放点布局。随后,他们运用小程序制作了《雨花台区垃圾分类投放点地图》,标注了可回收物、厨余垃圾、有害垃圾、其他垃圾的具体投放位置。志愿者通过易拉宝动态演示系统操作,居民只需轻点手机,即可实时查询最近投放点、获取分类指南。
▲图为志愿者向居民宣传调查垃圾分类知识
▲图为居民通过易拉宝查询《雨花台区垃圾分类投放点地图》 漂流瓶计划,可回收物的“绿色旅行”
为有效提升公众环保意识,助力资源循环利用,实践团队创新推出“漂流瓶计划”并在雨花数据线城市公园试点投放。本次活动旨在通过趣味互动与即时激励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公众特别是社区居民亲身参与垃圾分类实践,深刻体悟可回收物“变废为宝”的生态价值。同时向路过居民进项垃圾分类知识科普。团队设计的这项行动,提升了居民对可回收物的交投积极性。
▲图为“漂流瓶计划”的可回收物回收箱
▲图为居民积极参与“漂流瓶计划”
童心共创,当游戏遇见环保
志愿服务团队在雨花城市公园成功举办“跟着垃圾趣旅行”成果展示游园会。活动以寓教于乐的形式,吸引了众多市民参与,掀起垃圾分类宣传新热潮。游园会现场设置了四个趣味盎然的垃圾分类游戏点位,小朋友们手持入场券穿梭各摊位,集齐印章即可参与抽奖,斩获团队原创四大垃圾分类IP形象文创气球。会场另一侧,变废为宝的创意展区同样引人注目。志愿者们利用回收的矿泉水瓶等废弃物,精心制作了各式各样的手工艺品和小玩具,生动展现资源再生的无限可能。同时,活动核心项目“漂流瓶计划”的创意回收装置也进行了展示,呼吁市民加入塑料瓶回收行列
▲图为市民参与游园会内垃圾分类宣传活动
▲图为游园会“变废为宝”展区
汗水为证,体验城市守护者
团队成员们深入雨花台区基层岗位,分赴不同岗位进行体验。在郁金香路管理路侧停车、在软件大道公厕进行保洁、在宁南垃圾中转站参与参观学习,亲身体验一线环卫工作的辛勤与价值。汗水浸透的制服、沾满灰尘的双手,让实践成员们刻骨铭心地体会到:正是这些平凡岗位的坚守,铸就了垃圾分类“旅行”的闭环。这场体验,是我们青年一代对城市绿色脉搏最真实的触摸,更是向万千默默耕耘者致以的崇高敬意。
▲图为志愿者在公厕清洁并进行初步垃圾分类投放
▲图为志愿者在郁金香路管理路侧停车
▲图为志愿者在宁南垃圾中转站参与参观学习
对话劳模,平凡岗位不凡担当
在深入基层体验环卫工作后,为汲取榜样力量,深刻理解垃圾分类“趣旅行”运作,团队于7月16日专访了南京雨花润雨环境有限公司的三位劳动模范:公厕保洁员李学红、垃圾分类清运车司机李鹰、垃圾中转站操作员周国锋。他们的故事,生动诠释了平凡岗位在垃圾分类体系中的关键作用。三位劳模身处垃圾分类链条的不同环节,却以同样的敬业精神和专业素养,默默守护着城市的清洁与资源的有效循环。他们的故事无声地诉说着:从公厕的源头引导,到清运途中的质量保障,再到中转站的高效处理,每一个平凡岗位都是垃圾分类系统工程中不可或缺的螺丝钉。他们的坚守与智慧,为成员们上了深刻一课,激励着青年学子更深入地理解垃圾分类,更积极地投身环保实践。
▲图为志愿者采访劳模公厕保洁员李学红
▲图为志愿者采访劳模垃圾分类清运车司机李鹰
▲图为志愿者采访劳模垃圾中转站操作员周国锋
当智能地图点亮雨花台区的街巷坐标,当漂流瓶在孩童手中化作清脆风铃,当劳模的箴言刻进实践日记:这场“垃圾趣旅行”已悄然织入城市文明的肌理。科技为舟,体验为桨,三江学子正以青春之名,护航环保前行。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尹茜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