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日至3日,攀枝花学院文学院“攀枝抱榴语同心”文化调查团在陈松、徐海梅两位老师的带领下,前往米易县麻陇彝族乡中心村,开展以“推普助力乡村振兴”“民族文化调研”为主题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团队由组长刘文玉带队,组员赵李烨、胡莉、万梦茜、林熠秉持“沉浸式体验、深度化调研”的态度,聚焦传统民居、乡村学校、特色文化与支柱产业,解码这座彝族乡的发展新图景。
团山堡:百年民居里的民族记忆
中心村团山堡彝族聚居地,是国家级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其历史可追溯至清末,至今已有150余年。百余栋传统民居呈圆形堡垒状错落分布,青瓦木楼与周边山林、梯田相映成趣,构成一幅原生态的民族风情画卷。据当地记载,这里曾是彝汉杂居的家园,彝汉居民各占半数,随着时代变迁,不少汉族居民逐步迁居至县城及周边村镇,如今更凸显彝族聚居的文化特色。
图片为米易县麻陇彝族乡中心村团山堡传统民居 胡莉供图
中心学校:双语课堂里的文化传承
麻陇彝族乡中心学校是当地唯一的基础教育阵地,现有100余名学生、19名教师,学生均为彝族。课堂以普通话教学为主、彝语辅助教学,既保障知识传授的通用性,又守护民族语言的根脉。学校以“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核心教学理念,紧扣“彝汉一家亲”的育人目标,致力于为乡村培养兼具文化自信与民族认同的新一代。正如习总书记所言:“我们要扣好孩子们人生的第一颗扣子,让他们成为中华文化传承与发展的生力军。”
图为组员在米易县麻陇彝族乡中心学校调研 万梦茜供图
亚拉文化:尼罗人拓荒史里的精神基因
麻陇的开拓史,是亚拉文化的诞生史。据亚拉文化传承人柴启富老人讲述,其先祖为云南永仁干树子的尼罗人,因追踪鸟类迁徙来到这片“阳光充足、水源充沛、土壤肥沃”的秘境。彼时这里荒无人烟、森林密布,尼罗人以坚韧不拔的精神开荒拓土,并将自身的语言、习俗、信仰根植于此,逐渐孕育出独树一帜的亚拉文化。“只要我还在,就一定要把尼罗人的故事讲下去,让亚拉文化活下去。”柴启富老人的话语中,满是对文化传承的执着。
图为调查团对柴启富老人进行采访 刘文玉供图
特色产业:山地间的共富密码
麻陇多山地、坡度大的地理特征,催生出独特的农业经济模式。当地村民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前提下,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种植:烤烟种植面积达1万亩,是村民收入的“压舱石”;番茄、妞妞桃、核桃等经济作物则通过大棚种植与生态培育,形成多元化产业结构。这些带着“山味”的农产品,正通过电商平台与线下渠道走出大山,成为连接乡村与市场的“致富桥”。
图为中心村番茄种植大棚 赵李烨供图
三天的调研中,队员们深刻感受到麻陇彝族乡在文化保护与经济发展中的平衡智慧——既守护了亚拉文化的根与魂,又以特色产业铺就共富路。此次实践不仅让团队成员深化了对民族文化的认知,更激励着他们以文字记录民族团结故事,为共同富裕试验区建设贡献青年力量。
图为调查团成员在柴启富老人家合影 林熠供图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林熠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