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学院“‘潍’愿黄河安澜绿色发展倡导团”暑期三下乡:潍院青春护黄河,宁鲁同心谱新篇

发布时间:2025-08-20 14:28   来源:大学生云报 | 蒲冠铃   阅读 7.6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大学生云报8月20日讯(通讯员 蒲冠铃)宁夏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为牵引,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宁夏篇章。2025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周年,潍坊学院机械与自动化学院14名师生组成“潍”愿黄河安澜绿色发展倡导团,赴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市、石嘴山市等地,开展涵盖生态研学、童心教育、产业调研、工矿探访的系列实践活动,以青春之力书写黄河保护答卷。

图为倡导团成员开始实践合影留念。大学生云报通讯员 蒲冠铃 供图

一、探治沙科技,解码沙漠生态修复密码

实践团队走进宁夏中国科学院沙坡头沙漠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和沙漠博物馆。在讲解员的引导下,了解宁夏防沙治沙故事和科学治沙的丰硕成果。在铁路防护体系方面,“以固为主,固阻结合”的创新模式引发团队成员关注,该模式通过科学整合固沙、阻沙技术,成功破解沙漠铁路沙害难题,不仅保障包兰铁路数十年安全畅通,更成为我国沙漠铁路建设的技术范本。而人工生物土壤结皮技术则以“微生物造壳”的独特原理,通过培育特定微生物群落形成稳定结皮,有效改善沙漠土壤结构、提升保水能力,为植被恢复筑牢基础。

图为倡导团成员参观宁夏中国科学院沙坡头站。大学生云报通讯员 蒲冠铃 供图

团队前往沙坡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实地研学麦草方格治沙技术。“麦草需垂直沙丘等高线铺设,埋深15-20厘米,边长1米最理想。”讲解员拓潇现场示范操作规范,并详解技术优势——可降低风速50%以上、截沙率达90%。师生们亲手铲沙、铺草、压实,在实践中体会“沙漠变绿洲”的艰辛。据悉,沙坡头当前正探索“麦草方格+光伏+生态旅游”复合模式,实现生态与经济双赢,这让团队对治沙创新有了更深认知。

图为倡导团成员实地研学麦草方格治沙技术。大学生云报通讯员 蒲冠铃 供图

二、访转型实践,探寻工业基地绿色路径

团队成员深入石嘴山市惠农区红果子镇,聚焦工业城市转型与绿色产业发展展开调研。作为黄河流出宁夏的最后一站,曾为“塞上煤城”的石嘴山,正加速向绿色低碳转型。

图为倡导团成员与红果子镇政府成员座谈会,大学生云报通讯员 蒲冠铃 供图

在红果子镇政府座谈会上,镇团委书记李丹等干部介绍当地产业转型方向:依托资源禀赋,镇域正推进产业结构调整,重点发展绿色农产品加工。随后,师生们走访马家湾村企业生产车间,见证传统工业的绿色实践——企业通过优化流程降能耗、引入设备治废料,进行绿色产业的发展实践;在标准化玫瑰园及相关企业,玫瑰饼、花茶、香皂等深加工产品,展现出“特色农业+深加工”的融合发展模式。团队结合专业优势,通过设计文创、搭建线上平台、整合资源等方式,助力当地企业突破发展瓶颈。

图为倡导团成员参观红果子镇产业园区。大学生云报通讯员 蒲冠铃 供图

三、忆工矿岁月,感悟生态与发展共生

倡导团走进宁夏煤炭地质博物馆,触摸“煤城”转型脉络。展厅内,乌黑的煤块标本与生态修复成果展板形成鲜明对比,讲解员介绍:“宁夏不仅挖出地下‘黑金’,更守住地上‘绿金’。”近年来,当地通过生态修复、绿色矿山建设,让矿区重现生机,生动诠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图为倡导团成员参观宁夏煤炭地质博物馆。大学生云报通讯员 蒲冠铃 供图

团队在惠农区矿务局社区采访多位老矿工。“过去烟尘漫天,如今绿树成荫。”老人们回忆起井下作业的日子:“井下只有矿灯亮,可知道煤能发电炼钢,心里就敞亮。”他们口中“第一吨煤”的荣光与“第一片光伏矩阵”的新生,串联起城市从工矿基地到生态之城的转型历程。聊起下矿最难忘的事,老矿工眼神发亮:“最难忘?嘿,就是每天下班升井的时候,一抬头看见天,才知道外头是白天还是黑夜。井下黑啊,除了头顶那盏矿灯,啥也看不见。可咱心里亮堂 —— 知道这一车车煤拉上去,能发电、能炼钢,国家建设等着用呢。”从黑土地到绿家园,老矿工们亲历了石嘴山的华丽蜕变。师生们还实地探访石嘴子公园、七彩园,昔日矿坑变身绿意盎然的休闲地;在惠农黄河大桥上,团队采访市民、宣讲环保,呼吁共同守护母亲河。

图为倡导团成员与老矿工交流。大学生云报通讯员 蒲冠铃 供图

四、播绿色种子,搭建鲁宁童心护河桥梁

倡导团在石嘴山市惠农区红果子镇托管班,开展“鲁宁共护黄河岸”生态课堂。作为黄河流域重要省份,山东与宁夏虽隔千里,却因母亲河紧密相连。课堂以“黄河流域绿色发展”为主线,采用“理论+互动”模式,让生态理念扎根童心。

图为倡导团成员带领当地孩子开展活动。大学生云报通讯员 蒲冠铃 供图

团队成员以生动语言讲解黄河上中下游风貌:从山东东营“河海交汇、湿地成群”的入海口,到宁夏“塞上江南、引黄灌溉”的平原,孩子们在故事中感知流域生态变迁。随后的互动环节里,孩子们用橡皮泥捏塑流域地形、彩笔绘制生态愿景,稚嫩作品中绿树碧水的画面,尽显对美好环境的向往。垃圾分类实践环节更让理念落地——通过儿歌、模拟游戏,孩子们学会识别垃圾类别,理解“变废为宝”对黄河生态的意义,环保种子在趣味中悄然萌发。

图为倡导团成员与孩子合影留念。大学生云报通讯员 蒲冠铃 供图

中卫市沙坡头区是黄河进入宁夏的第一站,石嘴山市惠农区是黄河流经宁夏的最后一站,从黄河入宁的治沙前沿,到出宁的转型阵地;从腾格里沙漠边缘亲手扎下的麦草方格,到红果子镇孩童笔下绿树环绕的黄河画卷,这段跨越千里的宁夏实践,让潍坊学院的师生们与母亲河的脉搏紧紧相连,也让倡导团成员深刻懂得,黄河的安澜,从来不是某一段的治理,而是从源头到入海口的接力守护。

图为倡导团成员在沙坡头开展活动时的合影留念。大学生云报通讯员 蒲冠铃 供图

黄河奔流不息,青春使命在肩。带队老师刘玉健提到,此次跨越千里的社会实践活动,让青年学子们在实践中理解了生态保护的重要性,也很高兴能和他们经历这样有意义的一课,也希望能通过这些实践,让更多的人参与生态保护,坚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理念,续写属于新时代青年的担当篇章。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蒲冠铃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249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