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枝花学院:推普实践助力乡村文化振兴

发布时间:2025-08-20 11:11   来源:大学生云报 | 阿洛牛兴 王曼 魏蓓琳   阅读 9.6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为深入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服务乡村发展,攀枝花学院文学院"语润攀西•中华一家亲推普实践团”于7月前往四川省攀枝花市仁和区迤沙拉村,开展以“推广普通话,赋能乡村振兴”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团队由8名志愿者和2名指导教师组成,通过系统调研与多元实践,切实推动普通话在乡村地区的普及与应用。

团队抵达迤沙拉村后,第一时间与村党支部书记谢锦美及村委会成员开展座谈,深入了解该村人口结构、语言使用现状及推普实际需求。迤沙拉村作为民族聚居村落,彝族文化深厚,村民日常交流以彝语和方言为主,普通话使用率较低,尤其在老年群体中存在明显的听说障碍,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信息获取和对外沟通。


▲图为实践团队与村书记开展村情座谈会。杨懿 供图

立足实地调研数据,团队依托村儿童活动中心开展系列推普课程。志愿者结合不同年龄段儿童特点,设计了普通话正音训练、口部操训练、“童声闹海”趣味配音等多样化教学环节。通过模拟日常生活场景,如问路、购物、就诊等,孩子们在互动游戏中提升普通话表达能力。团队还引入智慧教学手段,指导村民使用普通话学习类APP,增强自主学习能力。

除了面向儿童的推普教育,团队还深入农户开展“流动推普课堂”,在田间地头、村活动广场发放《普通话简易学习手册》,结合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政策及乡村振兴战略,耐心讲解普通话在就业、教育、信息化等方面的积极作用。调研显示,该村中青年和儿童普通话基础较好,但使用机会有限,老年人则普遍存在听说困难,团队据此开展分层辅导,增强推普针对性。

实践过程中,团队注重语言与文化的深度融合。邀请省级非遗“迤沙拉彝族刺绣”传承人纳永芳,开展“刺绣中的语言”主题活动,阐释传统纹样背后的文化语义,增强村民对母语文化与普通话之间关联的理解。此外,团队组织了一场融合民族歌舞与普通话朗诵的篝火晚会,在融洽氛围中提升村民开口说话的信心。

▲图为团队成员为儿童开展特色普通话课程。李永希 供图

实践团队队长表示:“我们不仅是在教语言,更是在搭建一座桥——让村民尤其是孩子们既能守住文化的根,也能自信走向更广阔的世界。普通话不应只是一门课程,更应是助力发展、传播文化的工具。”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魏蓓琳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314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