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7 月 8 日至 18 日,攀枝花学院 “言传彝乡・语润攀西” 中华一家亲推普实践团深入攀枝花市仁和区平地镇迤沙拉村,开展为期 11 天的普通话推广活动。这支由文学院师生组成的团队,结合当地彝族文化特色,通过趣味教学、文化融合等创新形式,助力 “中国彝家第一村” 破解语言障碍,为乡村振兴与民族交融筑牢语言基石。
童声 “闹海”:动画配音里的发音突破
“注意‘混天绫’的‘混’是翘舌音,舌尖要轻轻抬起……” 在迤沙拉村小学教室里,实践团成员李欣然正拿着注音版文稿,带领 20 余名小学生开展《哪吒之魔童闹海》片段配音教学。文稿上,边音 / 鼻音、平舌音 / 翘舌音等难点被红笔重点标注,这是团队针对彝族儿童发音特点专门设计的教学素材。
教学中,成员们先传授发声方法,再通过单句跟读、短句模仿到情感表达的分层训练,让孩子们在角色扮演中突破发音障碍。10 岁的彝族学生阿依莫在体感互动环节,一边模仿哪吒的动作,一边念出台词,脸上满是专注。“以前总把‘四’和‘十’说混,现在知道哪里该翘舌头了。” 她举着刚录好的配音片段,语气里满是自豪。
团队用多轨声道录音设备记录孩子们的作品,评选出 “最标准奖”“最具创意奖”,并通过公众号、抖音等平台推广。“用热门动画激发兴趣,再以‘难点标注 + 分层训练’突破障碍,孩子们的参与热情远超预期。” 实践团指导教师曹利华说,这种模式融合了成员李欣然的影视传媒制作经验,让教学更具吸引力。
▲图为小学生在教室进行动画片段配音训练,团队成员正在指导发音。魏蓓琳 供图
“语” 宙夺宝:村落广场上的普通话擂台
7 月中旬的迤沙拉村广场,一场别开生面的 “语” 宙夺宝闯关活动吸引了众多村民。“干一行爱一行”—— 村民阿侯拉则站在台前,对着智能语音提示器念出绕口令,屏幕上即时显示的发音反馈让他露出笑容。这场活动设置了 “故事变形坊”“断句解码站”“绕口令加速赛” 三个环节,团队准备的彝族俗语故事、断句素材让村民倍感亲切。
“以前卖山货时,游客总听不懂我说的‘洋芋’,现在敢用普通话介绍了。” 阿侯拉则拿着闯关赢得的笔记本说。活动中,65 岁的李文秀在 “亲友助力” 环节,由孙女提示完成断句挑战,她坦言:“原来说普通话不用怕,跟着娃娃学也能行。”
实践团成员王曼用彝汉双语穿梭在人群中解释规则。“很多村民怕说错,我们特意设了积分兑换奖励,就是想让大家敢开口。” 她指着公告栏上即将展示的 “语言达人” 照片说,这些素材后续会通过村微信群定期推送,帮助村民持续学习。
▲图为村民在 “语” 宙夺宝活动中参与绕口令挑战。王银 供图
语纹 “针” 探:非遗刺绣里的语言与文化共传
迤沙拉村广场上,彝族刺绣传承人罗英正拿着绣品,用普通话向实践团成员讲解:“这‘马帮铃铛’图案,藏着茶马古道的故事……” 团队成员一边跟着学习平针绣,一边用普通话提问,摄像机记录下这 “体验 + 采访” 的互动过程。
“以前只会用彝语讲刺绣技艺,现在能用普通话跟外面人介绍了。” 罗英看着团队为她准备的解说字幕,语气里满是骄傲。体验结束后,她不仅点评了成员们的作品,还主动用普通话讲解非遗工艺的现代价值。这些内容将被剪辑成专题短片,附字幕上传至村落官方平台。
“让传承人用普通话讲文化,既练了语言,又传了技艺。” 实践团指导教师蒋秀碧说,团队已整理出双语对照的刺绣术语小集,计划在村小学和村委会陈列,实现 “语言使用 + 非遗传承” 双向促进。
▲图为彝族刺绣传承人用普通话讲解刺绣技艺,实践团成员现场学习。王曼 供图
闻 “歌” 起舞:篝火晚会中的文化共鸣
夜幕下的村落广场,篝火升腾。《不要怕》等彝族歌曲暖场后,实践团成员与村民手拉手跳起达体舞,欢快的节奏中,团队成员带头领喊《三字经》第一节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内容,声浪与舞步相融,无人机盘旋记录下这一幕。
“跟着舞蹈节奏喊,记起来特别快。”38 岁的彝族村民马海阿支说,晚会后她特意找团队要了注音版内容,想教孩子一起学。团队将达体舞、喊唱片段剪辑成短视频,上传至村落抖音号和视频号,村委会宣传栏也贴满了活动照片。
这种将传统文化与普通话教学融合的形式,让村民在潜移默化中提升语言能力。“篝火晚会是村民熟悉的场景,把学习内容融进去,才能真正走进他们心里。” 实践团成员潘城冰说。
▲图为实践团与村民围着篝火舞蹈。李永希 供图
长效机制:让语言动能持续赋能乡村
实践接近尾声,村委会会议室里的成果展热闹非凡:孩子们的配音作品、双语对照的刺绣术语集、活动照片…… 村民们争相翻阅这些可留存的学习资源。团队与村委会约定,将这些材料作为长效推普资源,同时培训 5 名村民担任 “推普骨干”,确保活动效果持续延伸。“年轻人外出务工沟通顺了,老人也能跟游客简单交流了。” 迤沙拉村党支部书记说,村里已计划将推普成果融入乡村旅游,让普通话成为传播本土文化的 “桥梁”。
离村时,孩子们追着大巴车喊出的 “再见” 声虽带着稚嫩,却清晰有力。这支由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组成的团队,用专业与热忱证明:当普通话与民族文化相融,便能为乡村振兴注入持久的 “声” 机与动能。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魏蓓琳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