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梁培盛)为深入宣传可塘特色粿品文化,探寻传统美食新活力,2025年8月,广东财经大学“珠履星河”实践团(以下简称实践团)的成员们踏入汕尾市海丰县可塘镇,开启了一段探寻粿品文化根脉的旅程。这里,白食粿以其质朴的身影占据着日常餐桌——柔韧的米浆粿皮包裹着家常滋味;豆包粿(又称“豆包仔”),则因其汕尾方言得名,是可塘独具风味的特色粿点。队员们穿行于街巷市集,亲手学习包制这两味地方粿品,在指尖的温度与升腾的蒸汽中,深切体悟着粿品承载的文化魅力。
民家烟火:指尖流淌的粿艺传承
8月1日,实践团首站抵达当地居民卓阿姨家中。晶莹剔透的粿皮与香气四溢的炒制馅料早已备好,静候学子们的体验。卓阿姨娴熟地将粿皮铺展,均匀铺上冷却的馅料,手腕轻转间便卷起、收口,一个饱满的粿品便跃然眼前。队员们纷纷动手尝试,取皮、填馅、收口——看似行云流水的动作在初试者手中虽显生涩,却饱含着专注与热忱。
(图为实践团队员包白食粿。通讯员 冯思捷 摄)
“看到你们年轻人能静下心学这个,还这么认真,真好!”目睹成员们从生疏到渐入佳境,卓阿姨脸上漾开欣慰的笑容,“‘百千万工程’真是件好事!让这些老手艺、老味道被更多人看见,特别是能让你们亲手来试、来感受,我心里特别高兴!”质朴的话语道出了传承的喜悦与对乡土文化传播的期盼。
市井匠心:老铺新机的粿味交响
次日(8月2日),实践团探访了可塘镇市场内一家现做现卖的粿品老铺。店主周老板热情相迎,首先带领队员们参观了白食粿粿皮的制作工序。经过机器充分搅拌的稠密浆团被反复揉搓,“这样能排出空气,让粿皮更柔韧”,周老板边解释边将米团压成厚薄匀称的大面片,再利落切成大小一致的圆形粿皮,工序中尽显效率与经验的融合。
(图为实践团队员参与豆包粿制作。通讯员 陈佳馨 摄)
移步豆包粿制作台,周老板强调:“花生、赤豆得炒香,这样做出来才香而不腻。”在周老板的指导下,成员们学习将粿皮边角向中心捏拢,塑成圆圆扁扁的饼状。制作台旁是队员们投入的身影,蒸屉里吐纳着氤氲香气,周老板声调里满是欣慰:“豆包粿宣传做得好,来玩来买的人多了,生意也更红火了!这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好事,也是我们坚持的动力!”朴实的话语,道出了传统手艺在时代新机下焕发的活力,以及对这份坚守最真切的回报,在升腾的蒸汽中格外清晰。
扎根乡土:青年力量赋能古粿新生
此次可塘粿品文化实践活动,是青年学子深入乡土、触摸文化根脉的生动实践。通过亲手制作白食粿与豆包粿,成员们沉浸式体悟了可塘粿品蕴含的物产智慧与生活哲学。当前,在乡村振兴战略深入推进与“百千万工程”聚焦县域特色产业的双重驱动下,以白食粿、豆包粿为代表的可塘传统粿食,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
(图为实践团队员与周老板的合影。通讯员 邝子维 摄)
青年学子的主动介入与创新传播,为这类非遗美食注入了新鲜活力。展望未来,探索粿品标准化生产与文旅体验的深度融合,将有力推动其从地方餐桌走向广阔天地,使传统技艺在新时代焕发持久生命力,成为可塘乃至汕尾特色产业振兴与文化自信的一张闪亮名片。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庄权煜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