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教师李秀兰扎根乡村40载 用歌谣传承水族文化 ——记水族古歌传承人李秀兰的教育坚守

发布时间:2025-08-19 19:15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唐乾文   阅读 2.1万+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人物故事

人物简介

李秀兰,1955年3月生,贵州三都水族自治县人,中共党员,退休教师,县关工委"五老"宣讲团成员、村小"水族古歌"传承课教师。

1978年从黔南民师毕业后返乡任教,40年深耕乡村教育:曾翻山送课本、自购风琴开村级音乐课;2015年退休后,每日步行两里到村小义务教水族古歌、水文书法,8年未间断。40余年培养超500名学生,30余人成为乡村教师或基层干部,12名学子专攻水族文化。整理的《开天辟地歌》等古歌入选县级非遗教材,创办的"留守儿童文化学堂"获评"乡村文化振兴示范项目"。2023年获评"黔南州优秀五老"。

如今79岁的她,仍穿洗得发白的藏青对襟衫,前襟别着学生送的鱼纹银饰,每日清晨到村小擦黑板、添粉笔,用沙哑却清亮的嗓音给孩子们唱:"天地初开的时候嘞,鱼儿游过清水江……"

【清晨六点的交梨乡中心小学,晨雾未散。79岁的李秀兰已站在教室门口,布鞋踩过青石台阶的脚步声惊醒了沉睡的木门。她将褪色的藏青对襟衫抚平,前襟的鱼纹银饰在晨光中微微发亮——这是2018届毕业生王小妹用打工积蓄买的礼物。】

七月三都的蝉鸣裹着暑气撞进教室,蹲在门口剥毛豆的少年阿朵,指甲被豆汁染得青黄。【这个总爱穿水蓝色校服的男孩,父亲常年在外打工,母亲患有风湿病,是李奶奶用三年时间教会他辨认300个水族文字。】"阿朵,毛豆剥完没?"老人直起腰,布满皱纹的眼角漾起笑意。她从裤兜摸出个皱巴巴的纸包:"今早赶场,王阿婆塞给我的野草莓,你尝尝。"草莓带着晨露的凉,咬一口酸得眯眼,老人却笑:"今年雨水足,味儿正得很。"

【20世纪80年代初,交梨乡还未通车。为给孩子们带回课本,李秀兰常需翻越海拔1200米的登高坡。一次雨季山路塌方,她抱着书本在岩洞里躲了三天三夜,直到乡里派来救援队。至今左膝旧伤遇阴雨天仍隐隐作痛。】

扎羊角辫的韦小满踮着脚扒着门框,发梢沾着稻穗。【上周她刚代表学校参加全县"非遗进校园"展演,用稚嫩的童声唱完《开天辟地歌》,评委席上的李奶奶红了眼眶。】被老人拉进教室时,她发梢还沾着田埂上的稻草屑。从木箱里掏出的泛黄歌谣集,封皮卷得像朵干菊花:"今天学《开天辟地歌》,你们阿公阿奶小时候,就是听这首歌谣哄睡的。"阳光透过窗棂落在水族文字上,像撒了把碎金子。

"天地初开的时候嘞——"老人的歌声清亮得像山涧水,尾音轻轻往上挑。【这曲调源自她年轻时跋山涉水记录的口述版本,为还原一个古音,曾徒步200公里拜访十位民间艺人。】小满跟着哼,跑跳的孩子们渐渐静了。墙角的小石凳上,坐着穿校服的阿强,正用铅笔抄歌词。【这个父母在广东打工的留守男孩,书包里总装着奶奶做的糯米粑粑,上周发微信说:"姐姐,我想跟李奶奶学唱歌,她说那是我们的根。"】此刻他写得极认真,额前的碎发被汗水粘成一撮。

【在物质匮乏的年代,李秀兰的创新教学令人惊叹:她用废弃铁皮罐自制打击乐器,把山间竹节做成笛箫,甚至将田间蛙鸣融入音乐课。1992年,她创作的《水乡四季歌》获全省少儿文艺汇演二等奖——这也是水族艺术作品首次登上省级舞台。】

下课时,老人往每个孩子兜里塞炒米糖。【这种用糯米、黄豆、芝麻炒制的零食,是她退休后摸索出的"特殊教具"——哪个孩子上课认真,就能得到一颗裹着红纸的糖粒。】小满举着糖跑出去,又折回来拽她的围裙:"奶奶,明天我能带阿婆来吗?她会唱《种棉歌》,比您唱得还好听!"老人蹲下来给她系歪了的鞋带,蓝布衫上飘着艾草香:"当然能,我们的学堂,就是要让老的歌谣、老的手艺,都活起来。"

【2015年退休时,私立学校曾以每月8000元高薪聘请李秀兰,却被她婉拒:"城里孩子缺的是名师,这里的孩子缺的是有人能教母语。"如今她的退休金大多用于购置教学用具,衣柜里仍挂着32年前结婚时的的确良衬衫——那是她唯一一件"正式服装"。】

放学时,帮忙收黑板的记者看到:铁皮黑板边角磕得坑坑洼洼,老人用袖口擦着粉笔槽,轻声说:"我刚教书那会儿,交梨乡就两间破木房,一下雨就漏水。课本得翻山去县城背,有回暴雨天摔进泥坑,书皮上的泥擦了又擦,孩子们拿到书时眼睛亮闪闪的。"她指着窗外:"现在村小的教学楼刷成了水红色,教室里有电子白板,前几天还有个娃问我:'奶奶,我们水族的文字能上大学吗?'你说,这是不是比当年翻山送书,更让人高兴?"

【在李秀兰的推动下,水族古歌传承已突破地域限制。2020年,她通过短视频平台发布教学视频,单条播放量超50万次,吸引新疆、内蒙古等地网友自发学习。】

风掀起门帘,吹得墙上的"优秀五老"奖状沙沙响。【这张2023年的奖状旁,还挂着1998年的"优秀教师"证书,泛黄的纸页边角被灶膛火星燎出焦痕——那是她深夜备课时不慎碰倒煤油灯留下的印记。】记者想起上个月帮她整理教案,在木箱底翻出一沓泛黄的照片:二十岁的她站在漏雨的木房前,怀里抱着一摞油纸包的课本;三十岁的她蹲在田埂上给放牛娃补课,裤脚沾着泥;五十岁的她坐在旧堂屋的黑板前,孩子们挤得满满当当……

【近年三都县实施"非遗传承人保护工程",李秀兰的工作条件得到极大改善:政府拨款修缮校舍,配备专业录音设备,甚至为她配备专职助手。但她依然保持着朴素作风——助手记录的电子教案,她总要亲手誊抄两份,一份存档,一份送给贫困学生当作业本。】

"阿朵,帮我把这些歌谣抄到黑板上。"老人递来粉笔,记者接过时碰到她粗糙的手掌——指腹全是老茧,像老树皮。【这双手曾在1982年寒冬腊月,用冻僵的手指为辍学女童缝补棉袄;也在2008年汶川地震后,连夜赶制30面水族祈福旗送到安置点。】她当年为了凑钱买风琴卖了母鸡,为了教水族文字翻遍老资料,退休后每天走两里路来村小……

【在李秀兰的床头,珍藏着两样东西:一本1979年版的《水族简史》,边角磨得起毛;一支2024年学生送的录音笔。每当有人问起传承秘诀,她总会摩挲着录音笔说:"以前怕歌谣失传,我把它们刻在脑子里;现在科技发达了,更要让年轻人学会用新办法留住根。"】

暮色漫进教室时,孩子们排着队回家。【五年级的杨帆特意绕到讲台边,将新摘的野薄荷放在李奶奶手边:"奶奶,您上次教的《护林歌》我爷爷学会了,他说要在巡山时唱给大山听。"】阿强跑过来塞给记者一张纸:"姐姐,帮我看看有没有错?"纸上歪歪扭扭写着:"天地初开/鱼游清水……"他咧嘴笑:"奶奶说,歌谣里有祖先的智慧,我要唱给更多人听。"

离开时,老人塞给记者一包野草莓。【这些草莓是她凌晨四点挎着竹篮采摘的,露珠顺着叶片滴在她布满老年斑的手背上。】山风掠过稻田,传来孩子们断断续续的歌声:"天地初开的时候嘞,鱼儿游过清水江……"这声音混着稻花的香,在七月的黄昏里轻轻摇晃。记者忽然懂得,五老的力量不是惊天动地的大事,是三十年翻山送书的坚持,是把童谣当种子埋的耐心,是看孩子们眼里有光时的幸福。

延伸阅读:水族古歌的文化密码

【据三都县非遗保护中心统计,李秀兰整理的《开天辟地歌》《水书起源歌》等12部古歌,共收录濒危水族语词汇2000余个。其中《造物歌》完整记录了水族先民驯化野生稻的过程,与贵州省农科院最新发现的千年古稻基因序列高度吻合。】

【2024年6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家考察组专程赴交梨乡调研。专家组组长、法国学者让·保罗·雷诺评价:"李秀兰老师的工作,为人类非遗保护提供了'中国样本'——她用最质朴的方式证明,传统文化无需刻意'创新',只要找到与现代生活的连接点,就能焕发新生。"】

撰文|唐乾文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唐乾文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692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