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8月18日讯(通讯员 姜雯、费芳颖)2025 年 7 月 29 日,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青禾铁韵 ·星火传承”社会实践团队南通二组走进江海博物馆,开展以红色文化解说为核心的社会实践活动。此次活动旨在通过深入挖掘江海地区革命历史, 让大学生在实地解说中深化对地方红色文化的认知,传承新四军精神,增强文化自信与社会责任感。
江海博物馆的展厅内,泛黄的纸张与斑驳的实物静静陈列,每一件文物都承载着一段鲜活的历史。实践团队成员提前数日查阅史料, 梳理江海地区革命人物事迹,将文字记载与博物馆展品一一对应,为解说做足准备。当天上午 9 时,解说活动正式开始,队员们分散在各个展区,用沉稳而清晰的声音,向参观者讲述那些藏在文物背后的故事。
在徐玮展区,展柜里一份 1914 年的作文试卷格外引人注目。纸页边缘因岁月侵蚀微微卷曲,上面用毛笔写就的《自治》一文仍清晰可辨:“我不但要治好自己,还要使天下人均能自治。”实践队员站在展柜旁,手指轻触玻璃,缓缓讲述这位中共早期党员的生平:1925 年“五卅”运动中,徐玮展现出卓越的组织才能,被周恩来称赞为“很好的宣传鼓动家”;1927 年入狱后,面对酷刑始终坚贞不屈,直至 1928 年在杭州牺牲。解说间隙,有参观者俯身细看试卷上的字迹,轻声感叹少年壮志的珍贵。
茅琛展区的玻璃柜里,一把老式短枪静静躺着,枪身的锈迹记录着战火的洗礼。队员指着照片中二十余名手持短枪的战士介绍:1943 年春,茅琛带领这支精干的短枪队,不到一个月便铲除 30 余名罪大恶极的汉奸,“他们化名‘张先生’,白天潜伏,夜晚行动,锄奸反特、配合‘汤团’、打击日伪军,成为通海地区令敌胆寒的力量。”展墙上的地图标注着短枪队活动的范围,队员的手指沿着路线移动,清晰展现出这支队伍在反“清乡”斗争中的作战轨迹。
▲图为江海博物馆徐玮展区和茅琛展区 吴凯敬供图
沈惠农的事迹通过一份农民协会章程复印件得以呈现。章程上“耕者有其田”的口号虽已褪色,却仍能让人感受到当年农民运动的热烈。队员讲述这位 20 岁 便牺牲的县委书记如何在沙家仓召开农民大会,如何在被军警包围时挺身而出掩 护群众:“沈惠农被枪杀于城隍庙照墙脚下时,口袋里还揣着未写完的减租告示。”一位白发老者听完解说,久久伫立在展柜前,抬手拂过玻璃上的倒影,仿佛在与 百年前的青年隔空对话。
陈维岩展区的“宋季港木船协会船只情况调查统计表”吸引了众多目光。泛黄的表格上,毛笔字工整记录着 30 多名船工的姓名与船只吨位,最小 3 吨、最大 16 吨的标注格外醒目。队员指着表格边缘的墨迹介绍:“1949 年渡江战役前,陈维岩把自己 6 吨的木船献出来,挨家挨户动员船工,最终组织起数千艘船只。这些木船如万箭齐发,冲破长江天险。”展柜旁的木船模型与表格相互呼应,让人直观感受到军民共赴国难的壮阔。
▲图为江海博物馆沈惠农展区和陈维岩展区 吴凯敬供图
袁锡范夫妇保管的党旗展区前,参观者纷纷驻足。这面党旗边角磨损, 红色因岁月沉淀更显厚重。队员讲述着党旗背后的故事: “当年,茅草房、芦苇丛都是会场,每次活动后,袁锡范夫妇都要把党旗仔细折好,藏在夹层里。八十多年来,他们走到哪里就把党旗带到哪里,从江海之滨到青海高原,从未离身。”阳光透过展厅的窗户落在党旗上,仿佛为这抹红色镀上了一层温暖的光晕。
从汤景延率“汤团”潜入敌营的惊险,到施兆明转业后救火牺牲的壮烈;从茅珵“文武双全”的传奇,到龚庭槐以学校为阵地培养革命力量的坚守,队员们的解说串联起江海地区的红色记忆。面对参观者的提问,队员们从容应答,将提前准备的细节娓娓道来:当被问及龚庭槐如何拒绝日伪利诱时,队员提到这位军人贫病交加时仍怒斥说客的记载;当有人询问茅珵的文学成就时,队员诵读起《野花零拾集》中“烽烟未熄笔难停”的诗句。
▲图为江海博物馆袁锡范夫妇展区和汤景延展区 吴凯敬供图
此次实践活动中,队员们不仅是红色文化的学习者,更是传播者。解说结束后,有家长带着孩子回到徐玮的作文试卷前,逐字认读那篇《自治》; 有年轻人在党旗前拍照,留言“传承从未停止”。这些互动让实践团队深刻体会到, 红色文化的传承就在这一次次讲述与倾听中,在文物与人心的碰撞里。
夕阳西下,实践团队成员整理着解说稿,上面密密麻麻的批注记录着一天的收获。江海博物馆的展柜里, 文物依旧静默,却因这些年轻的声音而焕发新的生机。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青禾铁韵 ·星火传承”实践团队用这样的方式,让江海地区的红色记忆跨越时空,在新时代青年与历史之间架起一座桥梁,让忠诚、勇敢、坚韧的精神火种,在讲述中不断传递、永续传承。(撰稿:杨璐 图片:吴凯敬)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姜雯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