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8月2日讯(通讯员 薛玉涛、付丛侨、唐彬元)为增强文化认同,筑牢文化自信根基。7月13日-7月18日,北方民族大学管理学院“同声黔行”乡村振兴实践团紧扣“同声推普路正长,黔行乡村焕新颜”主题,深入雷山开展三下乡实践活动,深度感受雷山当地的特色民族文化与了解并解决实际需求,在实践过程中贡献青春力量。
“语”众不同,筑造童趣美梦
实践团首站来到了雷山县牛王寨,面向当地孩童开展了为期两天的推普学习活动。实践团用真诚与热情搭建起普通话交流的桥梁。实践团成员通过多样化的特色趣味课程不断拉近与孩子们的距离,提高孩子们对于学习普通话的兴趣,从破冰游戏拉开序幕,到最后的规范字书写课程趣味结尾,实践团成员带领孩子们学习了拼音的正确发音、如何高效锻炼口才、初步了解硬笔和软笔的书写技巧,以及带领孩子们通过亲手执笔感受软笔书写过程中的力道与要点,并和实践团成员共同创作了一幅规范字作品。实践团的初心,是希望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让孩子们感受普通话的魅力,为他们打开看向更广阔世界的窗。
▲图为实践团成员辅导孩童们学习普通话的图片。侯天放 摄
▲图为当地趣味课堂小孩在活动后与团队成员的合照。侯天放 摄
双语交融,共筑民族情
实践团走进牛王寨,与当地老人开启了一场意义非凡的推普交流活动。成员们带着枸杞、八宝茶等宁夏特产,用普通话与老人们分享西北风情。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团队准备了普通话与苗语的双语讲解,用普通话科普日常护理、健康养生知识,在逐渐讲解过程中,老人们也尝试使用普通话同实践团成员交流。交流中,大家从苗寨传统习俗聊到宁夏风土人情,从田间收成谈到生活变化。在即将结束时,一位苗族老人拉着队员的手说:“你们远道而来,带来了知识和欢乐,你们就像自家孩子一样亲。”当地老人们献上了一曲《东方红》和苗族当地的《飞歌》,用最朴实的方式表达着对实践团的认可与感谢。
▲图为实践团成员正在为当地老人进行知识基本的健康知识科普。侯天放 摄
▲图为当地老人同实践团成员分享苗寨传统习俗。侯天放 摄
语润匠心,推普助力银韵流芳
实践团一同走进西江镇麻料银饰刺绣传习馆,银匠们带领成员们一同参观苗族银饰,了解苗族银饰悠久历史与非遗传承文化,并观看了其详细的制作过程。在参观的过程中,实践团成员们询问非遗传承人关于如何打造银饰,以及在打造过程中的注意事项。成员们通过亲身体验,沉浸于银饰近距离观赏的过程中,深度感受非遗文化的魅力。
▲图为非遗传承人潘仕学对团队成员进行苗族银饰打造部分细节的讲解。侯天放 摄
▲图为团队成员与非遗传承人潘仕学的合影。侯天放 摄
本次三下乡活动,实践团通过搭建儿童普通话课堂以及同社区老人用普通话交流等形式,促进了不同地区民族文化间的交往交流交融,营造了社区讲好普通话的氛围;同时,也与非遗传承人一同走进苗族银饰历史文化的世界。实践团带来的不仅是短暂的实践活动,更是为雷山当地推普注入新鲜活力,让这片广袤土地上的文化可以更好地被外界所了解,让乡村文化建设的画卷愈发斑斓。
撰文|虎利森(教师)、薛玉涛、付丛侨、唐彬元、潘淑霞
图片|侯天放、王庆凯、陈楠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薛玉涛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