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家持续推进乡村振兴战略、高度重视乡村教育发展的大背景下,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已进入关键阶段。教育作为乡村振兴的基础性、先导性工程,其重要性愈发凸显。2025年7月13日,玉林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乡村振兴・大候鸟”志愿服务团15名志愿者走进玉林市兴业县小平山镇宽畅小学,开启为期一周的支教活动。
红色浸润:让信仰在成长中扎根
在红色故事课上,志愿者们生动讲述了钱学森等先辈的感人事迹。先辈们为国家和民族不懈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深深触动了孩子们的心灵,让他们对爱国二字有了更直观的理解,爱国情怀在心中悄然萌发。
(志愿者为同学们讲解红色故事韦俊达摄)
实践互动:以能力为成长串起链条
端午习俗分享、扎染体验、剪纸、树叶贴画……实践课上,传统文化在动手间渗透。心理团辅课上的“桃花朵朵开”、安全教育课上的“小交警”视频分享,让孩子们在协作中收获勇气与规则意识。
(扎染体验 杨婕摄)
(扎染体验 周静然摄)
(树叶贴画 覃甄庄摄)
离别与启航:携成长的希望深耕乡土
结业典礼上,孩子们用略显生涩的舞蹈、稚嫩的书法展示收获。志愿者离去时,带不走的是孩子们日记里的小贴纸和“加油”,以及在乡土间悄然发芽的教育种子——它们正成为乡村振兴画卷中最鲜活的色彩。
(全体大合照 杨婕摄)
志愿者们在支教中收获了双向成长。心理团辅时,他们蹲身与孩子平视,用游戏化解隔阂,当看到内向孩子露出笑容,突然懂了“陪伴是无声的治愈”。红色手抄报课程上,带着孩子们认真写下“要像英雄一样守护家乡”时,志愿者眼眶发热——原来传承信仰,是比讲授知识更动人的事。
这段经历也让志愿者明白:支教不是单向输出,而是在孩子眼中照见纯粹,在乡土间触摸真实。他们带着这份温热的感动返程,心里多了份牵挂,也更懂了 “奉献”二字沉甸甸的分量。
撰文:王昱琪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王昱琪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