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31日讯(通讯员:吕弈泽)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民族的根与魂。 为了加强青年一代对于中华传统文化和非遗文化的传播和保护,以传播中原文化为己任,致力于中原文化 “传下来,走出去”, 作为西京学院计算机学院 “ 豫见河南文脉 ”系列的 版图之一 , 2025年7月14日至20日 ,团队继续踏上传播中原文化的征程, 武旭老师带领的 5名学子组成实践团,走进漯河这片兼具“贾湖骨笛发源地”“字圣许慎之乡”“中国食品名城”三重文化基因的土地。继前 一 期实践对 河南南阳 地域文化的探访后,团队此次聚焦 “远古音律—文字根脉—市井烟火”的文化链条,以“触摸、对话、传播”为路径,让青春脚步与文化传承同频共振,为系列实践再添鲜活注脚。
▲图为团队在许慎文化园开展活动
一、 西京学子漯河探源:解码中原文脉 对话非遗传承
(一) 、溯源 中原文脉 :贾湖骨笛,听八千年的文明回响
7月17日至18日,实践团首站踏入贾湖遗址博物馆与骨笛制作工坊。推开工坊木门,一股草木与骨质的清香扑面而来——这是与前两期探访传统工艺时相似的“传承气息”,却因骨笛的“远古属性”更添厚重。队员们屏息观摩复刻过程:匠人手持鹤类尺骨,在放大镜下标记音孔位置,钻孔时需精确到0.1毫米,调音时则要反复比对八千年前的骨笛残片声波数据。“这一步错了,就奏不出先民的音阶了。”传承人一句话,让队员们想起前两期实践中老艺人“差一丝就变味”的叮嘱——原来,无论古今,工匠精神的内核都是“极致的坚守”。
团队在甲湖讲解员的带领下参观贾湖遗址
▲图为团队在贾湖遗址合影
(二)、叩寻汉字根魂:许慎故里,触汉字的千年脉络
从音律转向文字, 7月19日至20日的许慎文化园之行,是对“文明载体”的深度探寻。漫步园内,《说文解字》碑刻长廊如同一部立体字典,队员们指尖划过“日”“月”的甲骨文,忽然读懂前两期实践中“文字是活的历史”的含义。讲解员讲述许慎“二十二年著一书”的故事时,展柜里泛黄的拓本上,“博采通人,考之于逵”的字迹仍清晰可辨。“现在孩子用键盘多了,提笔忘字成了常态。”文化园工作人员的感叹,让队员们陷入思考:如何让《说文解字》走出博物馆?
结合前 一 期积累的 “数字展陈”经验,团队计划制作一个互动小程序:扫描碑刻就能显示字形演变动画,配上许慎的编纂故事。当队员们向工作人员演示初步构想时,对方眼睛一亮:“这样年轻人就愿意来了!”这一刻,“让文字活起来”不再是口号——系列实践的延续性,正在于把每一次探访的感悟转化为可落地的方案。
▲图为团队在许慎文化园合影
(三)、追溯市井烟火:胡辣汤香里,藏着文化的生活传承
7月15日至16日的北舞渡镇,是文化探寻的“最后一块拼图”。在王忠圈胡辣汤老店,传承人王师傅的熬汤口诀“胡椒要炒出香,牛羊肉汤得炖够四小时”,与前两期实践中“老面要发够时辰”的手艺如出一辙。队员们蹲在灶台边记录:香料配比精确到克,勾芡时手腕要稳如磐石。“这汤,熬的是漯河人的日子。”王师傅一句话,点醒了大家——文化不仅在典籍里,更在柴米油盐中。
用镜头记录熬汤全过程时,队员们特意拍下食客们端碗蹲坐的自在、王师傅额头的汗珠、墙上 “百年老店”的牌匾。这些素材将与前两期采集的地方美食故事整合,计划做成“中原烟火”系列短视频。当看到视频里自己的笑脸,有食客说“没想到咱胡辣汤这么有讲究”,队员们忽然明白:传播的意义,就是让普通人看见自己生活里的文化光芒。
▲图为团队在王忠圈胡辣汤总部参观胡辣汤制作过程
▲图为团队在王忠圈胡辣汤总部
二: 实践之行结硕果:挖掘文化基因,搭建传承桥梁
此次实践活动,西京学子以 “行走的课堂”为载体,将理论学习与实地 实践 相结合,不仅深入挖掘了中原美食文化基因、贾湖骨笛文明密码与许慎文字文化脉搏,更通过校地合作搭建起文化传承的桥梁。 团队将以此次 实践 为基础,进一步整合资料、深化研究,探索非遗文化现代表达与创新传播路径,助力地域文化品牌建设,让中原文明在新时代焕发光彩。同时这也是对中原文化传播的进一步探索,团队将会持续进行团队的 “豫见河南文脉”系列内容,延续让中原文化“传下来,走出去”的系列精神。为发扬中华传统文化,为深刻践行提高文化自信,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目标,贡献西京学子力量。
三:队员心声:漯河之旅,一场穿越时空的文化对话
廖聪:这次实践感受到了漯河这座古城的文脉底蕴,虽然很苦很累,但是坚定了我要把中原文化传播出去的坚定信念,同时做一名华夏子孙,我感到无比的荣幸和自豪,感受到了党和国家深沉的历史和力量。
吕弈泽:我们这次实践遇到了很多困难和挑战,但是这次实践让我看到了古老的胡辣汤技艺,了解了中原美食文化中蕴含的丝绸之路,我看到了保护的中原文化的价值和意义,同时也深刻体会了文化在传播过程中的困难和不易。我将竭尽全力传播中原传统文化。
张程洁:这次漯河实践在参观贾湖遗址之后,我了解了中国上下五千年雄厚的底蕴和历史,我为中国源远流长的文化而感到自豪,为我作为一名中国人感到自豪,同时也坚定了我们团队传播中原文脉系列继续走下去的决心。
何敏轩:这次漯河实践,在参观许慎文化园之后,我理解了文字的力量和文字的意义,一个国家的文字就代表着一个国家的灵魂和力量,在今后我会依靠自己的力量发扬中华文字文化,在之后的系列实践中,我会竭尽全力发扬中原传统文化。
冉晓雨:虽然很苦很累,但是这次实践让我感受到了中原大地上下五千年的文化底蕴,作为华夏儿女的摇篮,华夏文明的发源地,中原大地蕴含的文化还远远不止这些,我们将会延续我们的脚步,继续在中原大地上奉献西京学子力量。
通讯员姓名:吕弈泽
团队指导教师:武旭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吕弈泽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