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4日至18日,西南交通大学人文学院赴新都公益伴护实践队进驻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区桂湖街道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实践队旨在通过课业辅导与手工创作、科学实验相结合的社区托管服务,缓解单亲及双职工家庭暑期看护压力,为孩子创造充实的暑期体验。
课业辅导:巧融日常稳筑知识基石
实践队专门划出固定时段,陪着孩子们一点点推进暑期作业。数学题里的数量关系,总被转化成身边的小事:“就像老师有9颗糖,你有1颗,现在我给你几颗,咱们就一样多啦?”通过类比,让复杂问题直观可感,引导梳理解题思路,强化逻辑思维。语文听写时,队员们发音标准清晰,遇到“嬉”“嘻”这类易混字,运用简笔画讲清“动作相关用‘嬉’,声音相关用‘嘻’”的区别,让汉字辨析变得生动易懂。
整个辅导过程里,实践队总跟着孩子的节奏走,从不急于要结果,针对儿童注意力特点,创新采用“专注20分钟学习,兑换5分钟休憩”的时间模式。哪个字总写错,就陪着多描几遍;哪道题绕不过来,就换个孩子熟悉的例子再讲。知识就在这样的互动里,慢慢扎实起来。
图为实践队员辅导孩子作业。龙晓莉 供图
手作与文史:关联中的认知成长
课业辅导后的手工创作总能瞬间调动起孩子们的兴致,一张张红色的纸在孩子们翻飞的手中被剪成了漂亮的窗花,从折纸的角度到剪刀的走向,实践队员们手把手教着“对称”“镂空”的小技巧。素白的脸谱在孩子笔下焕发生机,实践队员围绕脸谱色彩寓意展开讲解,引导孩子们在涂色中解码文化符号。
当阳光透过窗花,在绘制完成的脸谱上投下细碎光影,传统文化的种子,也随着指尖的温度,悄然播撒在孩子们心间。
图为实践队员教孩子剪纸。陈新雨 供图
科学探趣:试错间萌发好奇火花
“纸桥承重”实验中,孩子们将A4纸折成风琴状,测试承重能力,观察纸的形状变化对承重效果的影响;静电实验桌前,他们用吸管与不同材质摩擦,观察纸屑被吸附的现象,尝试调整摩擦力度与距离;光的折射实验里,透明水杯中的图案随水位变化时隐时现,孩子们举着杯子仔细观察,凑在一起讨论成因。这些精心设计的实验环节,都是实践队科学课堂的生动缩影。
“我们希望通过这些简单易行的实验,让孩子们明白科学就在身边。”实践队队员们说,“激发他们对世界的好奇心和‘我想试试看’的勇气,是比单纯科普原理更重要的目标。”“老师,下节课我们做什么实验?”孩子们主动探索的热情和持续追问的渴望,正是本次科学课堂最珍贵的成果。
图为孩子们做“纸桥承重”实验。龙晓莉 供图
桂湖街道一位家长感慨道:“托管班办得太巴适了!课程丰富,娃娃喜欢得不得了,还有志愿者辅导作业,太省心了!”不少家庭都有类似的感受。认可背后,是实践活动对家庭所需的精准回应,也是扎根社区的切实成效。
这场为期五日的实践,充分彰显了青年学子们学以致用、服务人民的担当。当课桌搬进社区,高校知识与儿童发展需求深度交融,青年与孩童共学共长:孩子们收获了成长与快乐;青年学子们则在俯身教学中更坚定了用所学回馈社会的赤诚初心。(通讯员:陈新雨)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陈新雨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