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暑期,长沙师范学院“特立火种队”赴湖南省衡阳县岣嵝乡中心幼儿园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活动以文化传承培根、科学启蒙铸魂、体育强身健魄为三大支点,在乡村教育的沃土上播撒知识的火种,助力儿童全面发展。透过孩子们澄澈的目光,这场实践不仅展现了童心作为文明薪火传承载体的纯粹力量,更生动诠释了新时代青年扎根基层、服务社会的使命担当。
文化之红:朱砂点染童心的文明基因
在岣嵝乡的文化传承课堂上,“非遗+美育”的创新模式架起了一座连通古今的桥梁。当斑驳的京剧脸谱图谱展开时,教室瞬间化作色彩与哲思交织的空间。朱砂象征的忠勇、玄墨代表的刚正,这些抽象的文化符号,在孩子们稚嫩的指尖下变得鲜活可触。一名扎着羊角辫的小女孩小心翼翼地为空白脸谱点上第一笔朱砂,神情专注,仿佛在进行一场庄严的文化启蒙仪式。“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当《少年中国说》的诵读声在青山间回荡,四十双小手不约而同抚上胸前。阳光洒进教室,映照着孩子们挺直的脊背。文化传承的本质,正是让五千年文明的血脉在童声的共振中找到新的律动。宣纸上晕染开的朱砂,不仅是颜料,更是中华文化的精神密码,通过纯真的笔触,在这片土地上生长出新的年轮。
▲图为课堂上队员悉心指导孩子绘制脸谱
科学之蓝:光影实验里的星辰大海
科技课堂被打造为充满探索趣味的“爱迪生实验室”。手电筒的光束穿透杯底,教育家徐特立先生的面容随光影流转浮现于黑板之上,温厚的目光仿佛穿越时空,注视着这群山乡里的小小探索者。“快看!彩虹被徐爷爷藏起来了!”一名小男孩的惊呼引来阵阵好奇。原来,在三原色融合实验中,色彩在水杯间奇妙交融、变幻的景象,让孩子们联想到了教育家润物无声的奉献精神。这份纯真的顿悟,让严谨的光学原理与温暖的人文情怀产生了美妙的共鸣。
▲图为队员与孩子们完成“纸杯投影”实验
指尖触碰的光斑在跳跃,孩子们的眼眸闪烁着对未知的渴望。一名扎蝴蝶结的小姑娘轻声问道:“老师,我能把‘光的秘密’装进矿泉水瓶带回家吗?”科学启蒙的意义,正是让知识如涓涓山泉,自然流淌进童真的心田。当夕阳为教室镀上金边,那些追逐光斑的小小身影,正在编织着中国科技未来的第一缕曙光。此刻,徐老的教育火种,已在这些山村孩童心中悄然萌发。
▲图为队员与孩子共同完成“魔法水杯”实验
体魄之金:拳风里的成长辩证法
晨光熹微,操场化身为金色熔炉。武术操的口令划破山间薄雾,三十个小身影瞬间绷直如松。汗水顺着孩子们晒得通红的脸颊滚落,在阳光下折射出奇异光彩——那是正在淬炼的青春底色。“马步要稳,出拳要准!”志愿者示范的每个动作都在泥土地上留下深深的脚印。最瘦小的男孩反复练习弓步冲拳,裤腿沾满草屑也毫不松懈。课间休息时,这群“小武者”立刻变回粘人的模样,争相挂在志愿者哥哥姐姐背上数汗珠。
这场看似简单的武术教学,实则是意志与温情的双重锻造。在严格的一招一式中,纪律性如竹节般悄然生长;在重复的踢腿冲拳里,韧性似铁胚般不断延展。而当训练结束的哨声响起,孩子们绷紧的小脸上绽放的笑容,如同金石相击迸发的火花。他们在山风中舞动的身影,以最原始的方式诉说着:强健的体魄里,永远跳动着柔软而温暖的心脏。
▲图为队员带领孩子们练习武术操
离别岣嵝乡时,漫山青翠在暮色中晕染开来。回望这段旅程,无数闪光瞬间在心底沉淀:志愿者们怀揣知识的火种而来,却在这片童心的原野上,收获了最炽热的文明薪火与成长力量。孩子们仰起的脸庞盛满求知的渴望,奔跑的身影是不息希望的象征,每一次拥抱都传递着最质朴的信任。
这场“三下乡”实践,是一曲青春与童心的交响。志愿者们以文化的“红”培根铸魂,以科学的“蓝”启迪智慧,以体育的“金”强健体魄,在乡土大地上书写了生动的青春答卷。而孩子们未被世俗沾染的纯粹,则为“向下扎根”的青春誓言作了最真切的注脚。这场实践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文明薪火的接力。那些镌刻在记忆里的闪光瞬间,终将化作指引前行的北斗,激励更多青年在服务社会的征程中,向下扎根,向上生长。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刘至涵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