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4日,南京工业大学"法护苏乡·智防反诈"基层服务践行团深入江苏省徐州市,开展反诈工作专题调研。团队聚焦"科技赋能+精准宣传"主题,实地探访反诈中枢与基层单元,系统梳理当前反诈工作的创新实践与痛点难点,为构建全民反诈防护网提供青年方案。
调研启动前,团队系统研习《中华人民共和国反电信网络诈骗法》及公安部刑侦局、国家反诈中心联合发布的《2025版防范电信网络诈骗宣传手册》,梳理出刷单返利、虚假投资等10类高发诈骗类型的技术特征。成员们结合法学专业优势,设计出"普法宣传-案例解析-科技应用"三维调研框架,并建立线上沟通机制,明确访谈提纲与调研问卷维度,为实地走访提供专业支撑。
中枢探秘:反诈中心的科技堡垒
在徐州市反诈中心,团队见证了科技重塑反诈作战模式的生动实践。中心孙主任介绍,自2017年成立以来,反诈中心通过"智能分级+人工兜底"模式,实现低风险人群自动化提示、高风险人群深度研判,使预警响应速度提升40%,资金拦截成功率达92%。其核心"汉盾3期"模型预警响应时间缩短至15秒,通过实时分析交易行为异常,启动应急响应机制,为受骗者挽回重大损失。
图为团队成员在徐州市反诈中心调研。通讯员 仇真 摄
值得关注的是,徐州部分高校探索开发的VR反诈实验室已帮助3000余名师生完成沉浸式防骗训练。孙主任强调:"通过技术手段将反诈知识转化为可感知的体验,是提升公众防骗意识的关键。"
基层实践:科技落地的最后一公里
走进鼓楼区牌楼街道派出所,反诈预警的快速响应机制令人印象深刻。派出所梁副所长指出,基层反诈核心在于"事前防范",通过拆解典型案例、紧盯高发类型,帮助居民看清骗局"真面目"。例如,民警曾隔门劝说3小时,成功阻止一位老人向诈骗分子转账;派出所联合物业加强小区巡逻,在单元楼门口张贴"警惕现金转交"警示标语,并构建"社区反诈大脑"系统,将辖区划为网格单元,实现可疑信息实时上报与处置。
图为团队成员在徐州市鼓楼区牌楼街道派出所调研。通讯员 仇真 摄
随后,团队来到邳州市宿羊山镇政府,这里是邳州大蒜的核心产区,每年大蒜零售额超亿元,但是却鲜有相关诈骗案件发生。团队了解到,当地反诈宣传形成"天罗+地网"立体网络,"天罗"依托"村头大喇叭"每日定时循环播放反诈要点,如声声警钟,在村子上空织就一张无形的防护网;"地网"依托网格员走村入户开展精准宣传,在村庄显眼位置张贴图文并茂的宣传单,似条条经纬,于邻里之间铺开一张严密的守护网。工作人员介绍,广播内容结合村民日常生活以及当地大蒜产业交易场景,提醒村民辨别交易对象可信度,今年继续保持交易零受骗。
图为团队成员与邳州市宿羊山镇政府工作人员交流。通讯员 仇真 摄
变与不变:反诈工作要久久为功
通过调研,实践队员们对当前科技在反诈工作中扮演的重要角色的认识更加具象化。同时也了解到新型诈骗手法本质是十类高发类型的“变装秀”,从演唱会门票诈骗到近期“苏超”赛事衍生骗局,无不紧扣社会热点。通过拆解典型案例发现,诈骗分子通过"旧瓶装新酒"的方式,利用AI换脸、伪造官方文书等新技术手段,使传统套路更具迷惑性。
徐州市反诈中心孙主任补充说:“我们的数据模型显示,涉及学生的诈骗案件中,63%存在个人信息泄露前兆,这反映出青少年群体在网络安全意识方面仍需加强。"通过持续追踪发现,推广反诈宣传的区域,学生群体识骗能力有所提升,但新型诈骗手段的迭代速度仍快于防范知识的普及。
图为团队成员调研学习各地反诈宣传栏内容。通讯员 仇真 摄
一天的深度调研让实践队员深刻体会到反诈工作的双面性:既看到警校联动机制通过"智能分级预警+人工兜底"模式实现资金拦截成功率大大提升的显著成效,也感受到基层民警面对"现金交易"等新型诈骗手段时的攻坚压力。团队负责人表示,未来团队将结合调研成果,继续开展反诈宣传工作,探索AI技术在基层反诈宣传中的运用方式,并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相关条款,以“帮信罪”案件等真实案例为教材,帮助师生、群众筑牢法律认知防线,避免因法律意识淡薄陷入犯罪陷阱。
从反诈中心的智能系统到田间地头的广播声浪,从高校课堂的VR演练到交易市场的精准提示,科技正在重塑反诈工作的基因。南京工业大学师生通过此次实践深刻认识到:构建"全民反诈、全社会反诈"格局,既需要硬核科技的支撑,也离不开人文关怀的温度。当AI算法与法治智慧深度融合,当技术创新与基层实践同频共振,反诈人终将织就一张密不透风的智能防护网,让电信诈骗无处遁形。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李雨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