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山深处的赤诚与回响
黔东南的晨雾还未散尽时,我已在麻江县的课堂上度过了支教的第五个清晨。当指尖划过教案上"民族团结"的标题,本以为要费力描摹的家国图景,却被孩子们一声清亮的应答彻底点亮——"我们是中华民族"。
那声音不似课堂上的常规作答,更像山间清泉奔涌的自然回响。这些生长在苗岭深处的孩子,或许还说不全56个民族的名字,却早已在血脉里刻下了"一家人"的认同。他们黝黑的脸颊上泛着红晕,眼神里跳动的光,让我忽然懂得:所谓民族团结,从不是教科书里的概念,而是孩子们递来的一颗酸杏、是课间操时不同民族孩子手拉手的奔跑、是此刻异口同声里藏着的,比黔山更厚重的赤诚。这让我想起初到贵州时读到的诗句,"旧说天下山,半在黔中青",原来这青山环抱里,早已长出了最坚韧的民族根系。
走出教室,才真正读懂"地无三尺平"的分量。东北平原的坦荡在记忆里渐远,取而代之的是群峰如浪,连晨雾都要在山尖辗转才能流淌。可就在这"连鸟都要绕着飞"的险地,我看见了另一种奇迹:银灰色的桥梁像彩虹般横跨深谷,隧道在云雾里若隐若现,盘山公路织成的网,把散落的村寨串成了珍珠。
站在新建的水泥路上眺望,忽然明白"要想富,先修路"的深意。“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那些架在云端的桥、穿进岩层的隧道,修的哪里只是路?那是把"共同富裕"的承诺,一寸寸钉进黔山的坚硬里;是让山里的孩子知道,山外的世界并非遥不可及;是让每一双仰望星空的眼睛,都能看见梦想落地的轨迹。世界第一高桥在这里扎根,不是为了打破纪录,而是为了让最偏远的角落,也能握住时代的脉搏。
十五天的支教才刚过三分之一,我却已被这片土地反复教育。孩子们教会我,认同是无需刻意的自然流露;群山教会我,艰难里总能长出希望;而那些沉默的桥梁与道路,则教会我:一个国家的伟大,从不是看它站得多高,而是看它如何弯腰,把每一个偏远的角落,都轻轻托进阳光里。
或许我能做的不多,但至少可以像这些山路一样,成为孩子们脚下的一块基石。让知识的光,顺着我们的掌心,照亮贤昌的每一寸土地——那里,正等着绽放属于它的,最绚丽的花。
撰稿人:贵州大学“银鸽”志愿者服务团2025蒲公英·麻江支教队队员吕政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彭贤丰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