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19日讯(通讯员 丁亚莉、贺文博) 精雕细琢皆成韵,木艺传承墨溢香。近日,西安培华学院传媒与设计学院“实践兴乡忆青春”社会实践队踏上了暑期“三下乡”的征程,由指导老师丁亚莉老师带领13名学生来到了渭南市临渭区李十三村。在这里,团队在文化宣传展陈设计时有幸遇见一位能让旧衣柜重获新生的"魔术师",把乡愁刻进木纹理的"诗人",他就是用一辈子证明"慢工出细活"的80岁老匠人-李爷爷。因此,一场关于传统手艺传承与青春力量的碰撞就此在一凿一斧间绽放开花,为这个夏天增添了一抹独特而深刻的色彩。
图为实践队员与李爷爷的合照。
这位 80 岁的老木匠从事木匠行业已有六十余载,一手精湛的木匠手艺在当地小有名气。走进老木匠的木工房,一股淡淡的木头清香扑面而来,房间里整齐地摆放着各种刨子、凿子、锯子等工具,每一件都透着岁月的痕迹。老木匠虽然年事已高,但精神矍铄,谈起自己的手艺,眼中闪烁着光芒。老匠人说:我这一辈子,就跟木头打交道了。从年轻时候起,就跟着师傅学手艺,那时候啥都不懂,就知道闷头干。现在老喽,眼睛花了,手也没那么稳了,可只要还能动弹,就舍不得放下这手艺。这每一块木头,都有它自己的性子,得顺着它来,才能做出好物件。
图为实践队员聆听李爷爷讲述自己的故事。
“这木头,就像人生一样,有顺的时候,也有弯的时候。做木匠,就是要把这些不顺的地方,一点点打磨平整。我这一辈子,经历了风风雨雨,可只要一拿起工具,心里就踏实。”只见他手持据子,在木板上娴熟地推拉,木屑如雪花般纷纷落下,不一会儿,一块粗糙的木板就变得光滑平整。随后,他又拿起凿子,在木板上精准地凿刻,线条流畅,力道恰到好处。实践队员们看得目瞪口呆,纷纷为老木匠的精湛技艺点赞并纷纷表示想要学些爷爷的传统手艺。老木匠见状,欣慰地笑了,开始手把手地教队员们一些基础的木工技巧。队员们学得格外认真,虽然一开始笨手笨脚,经常出错,但在老木匠的耐心指导下,渐渐找到了灵感。当看到自己亲手制作出的一个小小的花木板,大家都兴奋不已。
图为李爷爷告诉实践队员一些木工技巧。
“这手艺可不是一天两天能练成的,得有绣花般的耐心、磐石般的毅力,还要用全部心思去琢磨。”老木匠一边专注地操作,一边向队员们娓娓讲述着自己年少时学习木匠手艺的艰辛经历。他感慨道,在物质匮乏的过去,木匠是一个非常受人尊敬的体面职业,盖气派的房子、做精致的家具都离不开技艺精湛的木匠。八十岁了,做木匠也有大半辈子了。现在的年轻人,都不爱学这手艺,觉得又苦又累还不挣钱。可在我看来,这不仅仅是个手艺,更是一门艺术。每一件作品,都倾注了我的心血,看着它们,就像看着自己的孩子一样。但随着时代飞速发展,冰冷的机械化生产逐渐取代了充满温度的手工制作,愿意沉下心来学木匠手艺的年轻人越来越少了这让他时常感到痛心不已。对老木匠而言,工匠精神从不是什么宏大的词,就是把手里的每一件活儿做扎实,让木头的纹理里长出岁月的温度——这是他与木头相守一生的承诺,也是工匠精神最朴素的模样。
图为实践队员为花朵涂色。
实践队的小伙伴们不襟感叹道:“这次与老木匠的相遇,让我们深刻感受到了传统手艺的魅力和价值。老木匠对技艺的坚守和热爱,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希望通过这次意义非凡的实践活动,能够让更多人深入了解和热切关注传统木匠手艺,为这门濒临失传的手艺传承贡献一份滚烫的青春力量。”
图为李爷爷与实践队员订花朵。
“木头会记得刀的温度,村子会记下年轻人的心意。”没有一朵花从一开始它就是花。在李十三村,木匠爷爷早已不是普通的木匠。他是那个能让旧衣柜重获新生的"魔术师",是把乡愁刻进木纹理的"诗人",更是用一辈子证明"慢工出细活"的老匠人,这场跨越代际的“技艺对话”,不仅让传统手艺有了新传人,更让乡村振兴的画卷上,多了一抹青春而鲜活的色彩。若你路过李十三村,不妨去敲敲那扇木门。或许能看见阳光穿过刨花,在他布满老茧的手上跳着舞——那是时光与匠心,在木头里开出的花。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周芳宇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