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师大“华彩锦韵”团队连南行:叩响瑶族长鼓传承,青春赋能文化根脉

发布时间:2025-07-19 17:55   来源:大学生云报 | 杨家乐、尤涵佳、陈美桦、黄灏、姜心缘、房思钎   阅读 9.2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报告总结

大学生云报7月19日讯(通讯员 杨家乐、陈美桦)7月9日,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华彩锦韵”百千万工程团队赴清远市连南瑶族自治县油岭村,正式开启了一场关于瑶族长鼓文化传承与发展的调研之旅。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瑶族长鼓文化兼具民族特色与艺术价值,当前正面临传承断层与推广乏力的双重挑战。团队深入拥有千年历史的油岭瑶寨,通过实地走访、实地考察、专人采访等方式,系统调研其传承现状与发展前景,力求为瑶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贡献青春力量

▲图为团队成员前往连南瑶族自治县三排镇油岭村前合照

实地走访:触摸瑶族长鼓文化的传承肌理

为探寻长鼓文化传承发展的真实面貌,团队以问卷调查、入户走访、村委座谈三种方式深入村寨,在与村民的促膝交谈、同村委的细致沟通中,勾勒出长鼓文化在这片土地上的存续图景。

7月10日,团队走进油岭瑶寨村民的家里展开调查。调查数据显示,油岭村近半数村民家中存有长鼓,但多数时候这一承载民族记忆的乐器却处于静置状态。尽管文化认同的刻度清晰可见——超过80%的村民表示 “家中有人学习长鼓舞”,多数家长尊重孩子意愿学习长鼓舞;更有超90%的村民将长鼓文化视作“民族的根”,但现实的落差同样真切。

从走访中得知,长鼓舞对村民生活质量提升、家庭经济收入增加的直接助力尚不明显,且文化宣传多局限于在村寨周边,如同被群山环绕的鼓声,未能传向更广阔的天地。这份深植心底的认同,还未完全转化为推动发展的动能。

▲图为团队成员与瑶寨村民交流过程

为获取全面客观信息,团队与油岭村村委会召开专题座谈会。村党支部书记唐新良介绍,村内 1 名国家级长鼓舞传承人、2 名省级长鼓制作手艺人均享有专项传承补助,为技艺传续注入保障;村歌舞团常年外出演出,也让长鼓文化逐步走出村寨。政策支持也持续跟进——上级设立长鼓文化专项资金、村内小学开设长鼓舞兴趣班,为传承筑牢根基。

但长鼓文化发展仍面临现实挑战:年轻人外出务工导致传承人才流失,使得长鼓舞技艺代际相传面临断档;村寨以老年人为主、生活自给自足,旅游业发展乏力,既难以为长鼓文化提供充足展示平台,也无法扩大其市场影响力。这两者相互叠加,使得长鼓文化在当代的存续与发展步履维艰。

▲图为团队成员与当地村委召开座谈会

通过调查,团队梳理出长鼓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核心问题:文化认同与经济价值转化失衡、宣传辐射有限、青年人才流失、文旅融合较浅。对此,团队认为需以文旅深度融合提升产业收益,拓宽宣传扩大影响,通过校园培育与政策激励留住青年,最终形成 “价值变现 — 人才留存 — 文化延续”良性循环。


实地考察:聆听瑶族长鼓文化的真实脉动

7月11日,团队前往省级非遗传承人唐买社吊的长鼓制作工厂,在机器的轻鸣与指尖的温度里,感受瑶族长鼓文化的真实脉动。

▲图为工厂制作鼓身的机器设备

这座油岭村唯一的长鼓工厂,依着一片任豆树林静静伫立——那些沉默的树木,是鼓身最本源的肌理。据唐买社吊师傅所说,该工厂以小型化模式运转,专注于小型长鼓文创与表演用鼓的制作。得益于政府支持,三台机器每日能制作约150个鼓身,而蒙皮时的绷紧、上漆时的晕染、绘纹时的勾勒,则交由当地妇女用双手细细完成。这种“机器+手工”的巧妙结合,既保留了传统工艺的独特质感,又为村民增添了生计。

交流中,他还现场演示了长鼓制作的核心流程。从选料裁坯、修凿鼓腔、蒙皮固定、上漆绘纹,每一步都凝聚着他数十年积淀的娴熟技艺与专注精神。他坦言:“工厂运营的核心并非盈利,而是让长鼓制作技艺“活下来”。开发兼具实用与收藏价值的文创,便是他为这门技艺寻的“活路”。

只是,这“活路”走得并不轻松。年轻人大都往山外走,愿意坐下来学这慢功夫的少之又少,技艺的火种在代际传递中渐显微弱;文创产品的销路仍困在一隅,仅凭熟客与零星订单,难成气候。这些困境像是鼓腔里若隐若现的音,让长鼓的回响添了几分沉甸甸的迟疑。

▲图为唐买社吊师傅现场演示过程

团队对这次的实地考察做了总结:制作工厂的“守艺创新”说明瑶族长鼓文化正以多元方式延续生命力。只是,无论是市场认可度不高导致的文创产品滞销,还是技艺传承难度带来的传承断层风险,都需要更多力量参与破解,才能让这长鼓的声响传得更远。


专人采访:探寻瑶族长鼓文化的传承密码

在瑶族长鼓文化的传承版图中,长鼓舞的灵动演绎,演绎着独特的民族记忆。于是,7月12日有幸对话到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鼓王”唐桥辛二公,通过与他的深度访谈,探寻长鼓文化传承的温度与力量。

▲图为团队成员与鼓王进行深度访谈

谈及与长鼓舞的缘起,唐桥辛二公总念起儿时耍歌堂——鼓点缠山风,舞姿卷云霞,少年的心就这样被勾了去。后来,爷爷因为生计与对鼓乐的热爱,长鼓舞成了他生命里温实的寄托。1952年,他接过鼓槌学舞,后又召集乡亲一起学习长鼓舞,团队从一开始的6人慢慢扩大到16人,正式踏上了登台表演的道路。

从广东到北京,唐爷爷带着长鼓舞走遍了许多地方。其中最难忘的,是他带领团队六次登上北京人民大会堂的舞台。鼓点在庄严的空间里回荡,仿佛将整个瑶寨的魂魄都融入了舞步之中。当问起当时的感受,唐爷爷手脚并用、眉飞色舞地比划着,那份欣喜瞬间将他带回了表演的现场——眼前仿佛又看到了那个一心要让长鼓舞走出大山的少年,也想起了那个为了演出,连孩子降生都未能守候在旁的父亲。

为让技艺传得更远,他将36套72节鼓法精简为8套24节,降低了学习门槛。如今“鼓王”教过的徒弟已达千数,他们更将长鼓舞带到了香港、新加坡、澳大利亚等地,让瑶寨鼓声在更辽远的天地回响。问爷爷是否接受长鼓舞创新,他说:“长鼓舞的节奏藏着老祖宗的智慧,创新很难保留原本的东西,但仍该顺应现代需求传得更远。”问及传承困境时,爷爷说,现在的年轻人学习长鼓舞过于浮躁,能坚持下来的人很少很少。

最后,爷爷给了培养新一代接班人的建议,第一是要守住初心,放好心态的去学习长鼓舞;第二是要耐住性子,不断坚持,日复一日的练习。只有这样,才能让长鼓舞代代跳下去,留住瑶族传承千年的根脉。话如鼓槌敲在鼓心,字字都带着分量。

▲图为团队成员与鼓王及其徒弟合照

结语

本次调研结束后,团队对瑶族长鼓文化传承发展现状展开客观评估。结果显示,这一传统技艺当前面临宣传覆盖面不足、后继人才短缺、经济转化能力较弱等现实问题。​

基于调研结果,团队提出 “活态传承 + 创新驱动” 双轮方案:一方面借新媒体扩大宣传声量,让长鼓文化被更多人看见;另一方面,在当地打造沉浸式体验项目,并且开发文创衍生品,以文旅融合激活经济效益。团队期待在守住传统内核的同时对接现代需求,让长鼓文化真正融入村民生活与地方经济,实现文化价值与社会效益的双向提升。

撰文 | “华彩锦韵”团队

图片 | “华彩锦韵”团队

审核 | 尤涵佳、黄灏、杨家乐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杨家乐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299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