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19日讯 (通讯员 梁沛轩、田明达、车淇、魏涵、杨薇、黄军杰、叶文熙) 当剪刀在废弃塑料瓶上刻下千年彩陶密码,当单片机在孩子们手中点亮智能车的“大脑”,知识的河流在河源源城区上城街道下角社区课堂奔涌交汇。7月13日,广东技术师范大学“轮动智行”百千万工程突击队第三组讲师肖慕瑶与周王富强接棒登场,用一场“环保美学+硬核科技”的双重奏,让废弃瓶罐重获新生,让智能车芯跃然掌心。
方寸瓶身,千年纹样的轮回觉醒
肖慕瑶以马家窑文化彩陶为灵感,带孩子们开启“变废为宝三部曲”。她将陶罐花纹喻为“古人写给大地的情书”,解读菱形纹、漩涡纹等几何纹样中的文明基因。孩子们用马克笔在废瓶上创作,让瓶罐变身为“龙卷风能量瓶”“将军盔甲”等宝瓶;进阶组用粘土捏出“海绵宝宝汉堡”等作品,以巧思完成文明的趣味再造。
图1为孩子在瓶子上创作 车淇/摄
图2为孩子制作的“海绵宝宝汉堡” 车淇/摄
智能车芯,方寸之间的未来战场
周王富强以STM32开发板打造“芯片王国指挥部”,用三大“神器”带孩子们探秘智能车。“最强大脑”STM32单片机通过编程下达指令,让孩子们知晓代码是小车的“圣旨”;“火眼金睛”红外传感器如侦察兵,凭红外线探测障碍自动停车;“动力心脏”TB6612+直流电机作为能量引擎,电机像肌肉、控制器似神经,让孩子们直观了解动力奥秘。
图3为授课组讲解车芯知识田明达/摄
彩陶纹样在废瓶定格,芯片指令随实践明晰,课程的意义早已超越课堂。它让文化“活”在当下,让科技“触”手可及,更让环保成为行动自觉。这颗颗埋下的种子,正以知识为光、实践为土,孕育着城乡孩子未来创新与传承的无限可能,驱动教育共兴的车轮持续向前。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叶文熙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