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18日讯(通讯员 蒋乐怡、邱世乐 、杜颖欣、朱嘉琪、曹禹、陈婉婷)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和新发展理念,响应广东省“百千万工程”的工作部署,2025年7月,在共青团金湾区委的指导下,珠海科技学院“澄心智游”突击队与海澄村深度结对,开启了一场以守护百年古树、激活乡村文化为核心的创新实践。这支青年队伍怀揣服务乡村、奉献青春的激情,迅速投入到海澄村的生态保护与文化传承工作中。
在珠海市金湾区海澄村中心,一片占地约15亩、静默守望超过百年的古树林,是此次实践的核心场域。这里矗立着70棵古树,涵盖多达18种珠海本土树种,构成了一座天然的百年植物宝库。百余年前,海澄先祖的智慧与远见让这片风水宝地得以自然生长。如今,它不仅是村民生活的天然氧吧,更是承载几代人情感记忆的温馨家园。守护这份珍贵的自然与文化遗产,成为突击队义不容辞的责任。
珠海科技学院“澄心智游”突击队深知专业性是保护的基础,特邀珠海市地理与自然教育学会刘建老师进行系统古树知识培训,并尝试将海澄村周边旅游资源整合,通过“数字科普+活态传承+生态研学”的创新模式,开展三次研学活动试点,活动吸引了各年龄段人群热情参与,其中青少年达40人次,掀起一股古树保护热潮,此次研学活动旨在引导他们深入了解本地古树文化、非遗文化以及历史文化,培养生态文明意识,激发爱国情怀,进一步推动文化的传承与延续。这不仅是对《广东省古树名木保护条例》的创新实践,更是绿美广东建设在基层的生动体现,为乡村振兴注入青春活力。
图为实践团成员向亲子研学团介绍古树
团队积极响应中国“数字乡村发展行动计划”的战略指引,将现代科技深度融入古树保护,开创“精准监测+沉浸科普+智能诊疗”三位一体的创新模式。依托高精度三维扫描与多光谱成像技术,为古树建立动态数字孪生档案,实时监测树干湿度、虫害及空洞等健康指标。同时,团队开发的AR智慧导览系统融合SLAM定位,通过手机端实现古树林沉浸式“云游”,结合AIGC生成的科普动画生动解析古树生态价值,短视频传播量突破5万次,跨越年龄层激发公众参与。团队推动理论框架的操作化落地,由团队研发的“SylvaBot 守望者”机器人,其集成多模态传感网络与边缘计算能力,通过Hi3861主控芯片实现自主路径规划与病害精准诊断。机器人可深入林区完成树干内部腐朽扫描、地表根系压力分析及火灾隐患预警,为每棵古树提供科学“诊疗处方”,彰显了青年科技者在生态保护领域从数据采集到智能决策的全链条创新能力。
图为实践团成员制作的古树科普动画
图为实践队成员在为“SylvaBot 守望者”机器人编程
在科技护树的同时,珠海科技学院“澄心智游”突击队积极推动文化传承与乡村产业联动,让古树故事以更现代、有趣的方式流传。通过抖音、哔哩哔哩、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平台构建宣传矩阵,持续发布科普与活动信息,截止7月12日,团队各平台浏览量总计达到4万余次,有效扩大了媒体影响力。
为呼应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促进非遗活态传承”的部署,团队深入探访海澄村非遗传承人,在省级非遗竹编工坊,学生们于传承人指导下亲手编织工艺小船,并通过导览小程序巧妙串联古树林、工坊与农产品市集,引导游客体验竹编,有效激活生态消费与乡村经济内循环,显著提升文化软实力。同时,学生们在三灶鹤舞国家级传承人谈森荣、市级传承人汤福文、竹草编织省级传承人汤何佳指导下,深入学习三灶鹤歌鹤舞,通过模仿白鹤姿态、学唱鹤歌,沉浸体验这门岭南艺术瑰宝,让古老非遗焕发新活力,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图为实践队成员虚心向省级非遗传承人学习竹编技艺
珠海科技学院“澄心智游”突击队的创新实践结出累累硕果,形成了系统的调研报告2篇,海澄村文旅产业发展策划项目书1份、海澄村古树林保护计划书1份,科技应用成效显著,新媒体宣传覆盖面广,非遗文化得到有效传播与体验。通过科普活动、文化体验和生态导览,直接带动了乡村人气提升和经济效益增长,生动践行了“百千万工程”激发内生动力的要求。
图为实践队成员、指导老师与海澄村负责人合影
未来,珠海科技学院“澄心智游”突击队将继续以青春之志,守护古树年轮,赓续文化根脉,深化校地合作模式,为“绿美广东”生态建设贡献更多青年智慧与力量,奋力绘就生态与文化交相辉映的亮丽画卷。
撰文 | 曹禹 陈婉婷 杜颖欣 朱嘉琪
图片 | 蒋乐怡 邱世乐
一审 | 凌璇
二审 | 曹禹
三审 | 范昭 陈金涛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陈婉婷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