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讯(通讯员 徐馨悦 刘钬桥) 7月10日,长江大学农学院青禾实践队在院党委副书记尹小华、院团委书记付雪娇的带领下,走进石首市团山寺镇长安村,体验“鸭蛙香稻”生态种植模式。从躬身田间拔稗草到听赵书记细说农技,从探访麻鸭舍到观摩智能育秧工厂,队员们在实践中解锁农业知识,在观察中感悟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
“纸上得来终觉浅,农业的学问藏在泥土里。光在课本上看理论不够,得亲手摸一摸、亲眼看一看,才能明白生态农业的门道。”尹小华在出发时的叮嘱,为这次实践定下了“动手为先、学用结合”的基调。
活动伊始,在赵书记的指导下,实践队队员们首先学习区分水稻与稗草。赵书记拿着刚从田里拔出的幼苗走到田埂上,现场开起了“农技小课堂”。“水稻的叶舌明显,叶耳会抱着茎秆,稗草没有叶舌,根须更粗密,抢肥能力特别强。”他手把手教大家对比观察,队员们恍然大悟,纷纷拿出笔记本记录要点。
▲图为长安村赵文龙书记向实践队员们讲解水稻和稗草的区别。张雅涵供图
随后,队员们脱下鞋子,挽起裤脚,踏进稻田,泥水瞬间漫过脚踝。大家弯腰弓背,仔细分辨着田间幼苗与稗草,手捏稗草根部轻轻一提,将其从稻田中拔除。田埂边,拔除的稗草渐渐堆成小堆,汗珠滚落却难掩脸上的专注——这既是与杂草争夺养分的“较量”,也是农科学子向土地学习的生动实践。
▲图为实践队员们下田除稗草。张雅涵供图
离开稻田,实践队跟着赵书记来到农田旁的麻鸭舍。刚靠近围栏,原本在舍外活动的麻鸭便扑棱着翅膀往后退,稍有动静就立刻躲进鸭舍角落——这些小家伙天生胆小,对人的靠近格外警惕。“这也是为啥不让麻鸭在公路或路边稻田活动的原因。”赵书记指着远处的田块解释,“路边行人车辆多,容易惊扰麻鸭,让它们应激减产。”而每块稻田里的麻鸭数量也有讲究,“一只鸭管十平方,多了就会踩坏稻苗,少了又起不到除虫效果”。队员们看着远处稻田里零星活动的麻鸭,终于明白这“不多不少”的投放,藏着生态平衡的学问。根据赵书记介绍,在“鸭蛙香稻”模式中,鸭子食用杂草、粪便肥田、松散泥土,青蛙控制虫害,水稻为鸭蛙提供栖息环境,三者一起形成天然的“病虫害防治系统”,不用化肥农药也能让水稻长得好。
▲图为“鸭蛙香稻”种植模式中的麻鸭。刘钬桥供图
实践的最后一站是村里的智能化育秧工厂。整齐排列的育秧盘和智能温控设备和清晰展现着现代化育秧的场景。赵书记表明,这里育出的秧苗成活率比传统方式高30%。队员们围着设备仔细观察,不时追问运转原理,在静态的场景中勾勒出科技赋能农业的生动图景。
▲图为赵书记向队员们介绍育秧工厂的运作情况。刘钬桥供图
付雪娇表示,这次活动让同学们在“做中学、学中悟”,既体会了农耕的辛劳,也看到了现代农业的活力,这正是实践育人的意义所在。
返程途中,队员们的话题仍围绕着稻田和育秧工厂。满身的泥土味尚未散尽,心中对农业的认知却已悄然更新。这次实践不仅是一次知识的补给,更是一场初心的淬炼——让农科学子真正懂得,唯有扎根土地、贴近实践,才能读懂“三农”的深层密码,才能在未来的强农兴农之路上走得更稳、更远。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徐馨悦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