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摸千年文脉,让思政课在秦巴山水间生根

发布时间:2025-07-18 15:09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廖欣伊   阅读 720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实践报道

秦巴山脉藏珍蕴,汉水珠光映古今。近日,陕西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赓续秦巴星火·云筑老区新生”实践团走进汉中勉县,在诸葛古镇的青砖黛瓦间探寻初心,于褒河石门栈道的崖壁石孔中感悟精神,让思政课在历史现场焕发别样生机。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勉县武侯祠石碑前合影

诸葛古镇里的"责任课"

踏入诸葛古镇,复原的丞相府内,案几上的《出师表》仿佛仍留着墨香,偏厅的屯田图谱藏着"静以修身"的自律,回廊木牌上"亲贤臣、远小人"的箴言触手可及。在这里,历史不再是课本里的文字——议事厅的沙盘让人想起蜀军推演军情的专注,古旱莲的枝叶间藏着文脉传承的密码。实践团结合古镇场景开讲思政课,将诸葛亮"鞠躬尽瘁"的担当与当代青年使命相连。"手工艺人把藤编与三国元素结合,村民用《诫子书》装点农家乐,这正是历史与现实的双向奔赴。"讲解中,成员们引导大家思考:学设计的可注入文创灵感,学外语的能讲述古镇故事,每个人都能让"社会责任"有具体落点。

▲图为诸葛古镇内诸葛亮石塑

石门栈道中的"精神密码"

午后的褒河旁,石门栈道的崖壁石孔在阳光下格外醒目。东汉工匠腰系绳索凿出的"蜀道咽喉",摩崖石刻《石门颂》里的开拓气魄,曹操"衮雪"二字中蕴含的豪情,共同构成一部立体史书。"古人逢山开路的智慧,与近代陕南红色星火一脉相承。"实践团成员秦菡卿指着栈道遗址阐释,"修栈道是打破阻隔求发展,闹革命是推翻压迫谋公平,都是中华民族'敢为天下先'的基因体现。"从三线建设时期北大汉中分校的扎根,到如今陕理工学子把论文写在秦巴山间,大家读懂了:新时代的"栈道",正是用专业所长铺就的报国之路。

▲图为实践团成员秦菡卿在石门栈道讲思政课

"触摸石刻时,像听见两千年的精神回响。"实践团成员感慨道。此次活动让历史成为鲜活教材,大家纷纷表示,要让秦巴山水间的文脉与精神,化作青春奋斗的不竭动力。


声明:本文为大学生云报版权文章,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以任何其它方式使用,如需转载请与大学生云报取得联系。

审定:廖欣伊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

26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