溯云冈文脉,探传承新路

发布时间:2025-07-17 16:40   来源:大学生云报 | 何秉初   阅读 1.0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大学生云报7月17日讯(通讯员 何秉初、吴美琪)为深入探究云冈文化的传承脉络,并为其创新发展注入新时代的活力,2025年7月7日至9日,合肥工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溯云冈文脉薪火,铸文化自信根基”暑期三下乡实践团一行8人,奔赴山西大同及相关文化场所,开启了一场研学探索之旅。

首日:初步叩响文脉之门

在指导教师的带领下,实践团首先造访云冈文化研究中心陈列馆,深入了解云冈文化的演变史。从胡服骑射的游猎文化到北魏平城辉煌见证,从辽金时期精美造像到云冈石窟壮丽图景,展品无一不诉说着文明的交融和接续。馆内展示的数字科技保护文物、云冈乐舞与文创等现代转化成果,更让团队感受到科技赋予古老遗产的崭新活力。

怀着对云冈文化传承的深刻思考,团队与云冈文化研究员朱丽就此展开访谈。面对工科生求知若渴的目光,朱老师手指轻点调研笔记上的 “数字云冈”案例:“走出书斋,用技术丈量历史,用实践激活文化,云冈的文脉才能在你们手中真正延续。”朱丽研究员充满期待的寄语,为学子们点亮了实践方向。

▲图为指导老师和队员们对研究员朱丽进行交流采访  图/王昭圣

下午,实践团倾情演绎微剧《石光笔痕》。教室化身 “云冈学术战场”,供队员们再现学者宿白发现《金碑》、实证分期、回应国际质疑的历程。“磨刀石会老,但石头上的刀痕永远年轻!”全体队员掷地有声的呐喊中,宿白手迹“后来人,该你了”在黑板隐现,仿佛昭示着文化传承的烽火,定会代代相传。一名队员发出由衷的感慨:“是宿白先生,展现了那份‘硬碰硬’的执着担当。”

▲图为团队成员演绎学者宿白驳斥外国质疑  图/杨元清

翌日:深入体验千年匠心

次日,实践团怀着朝圣般的心情,踏入云冈石窟核心区。从昙曜五窟的雄浑古朴,到中期洞窟的富丽华美,再到晚期石窟的秀骨清像,队员们穿行其间,被那跨越千年的磅礴气势和精湛技艺深深折服。在云冈美术馆,他们寻到了石窟中精美的浮雕、碑文得以永续的答案 ——拓印。在专业人员的悉心指导下,队员们俯下身姿,亲身体验拓印的全过程:润湿宣纸、轻覆石面、墨包扑打……当宣纸小心揭起,石壁上的纹路清晰复现于纸上时,那份厚重的文化自信和成就感油然而生。

▲图为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队员们亲身体验传统拓印技艺  图/马浩原

随后,团队深入云冈院史馆,探寻石窟跌宕起伏的保护历程:诞生时的辉煌,漫长岁月的侵蚀,近现代的重生。队员们深刻了解到,云冈的历史脉络,是以宿白先生为代表的一代代学者,从浩如烟海的史料中抽丝剥茧,方才理清。云冈石窟,如同一枚穿越千年的信物,默默见证着中华文明从未断绝的守望与赓续。

此外,队员们还参观了云冈博物馆等,全方位、多维度地感受着云冈文化的博大精深与现代活力。习总书记在视察云冈石窟时的重要指示 ——“保护好云冈石窟具有中国和世界双重意义”——在实地考察中得到了最真切的印证,深深烙印在每位成员心中。

▲图为全体队员在云冈石窟的合影 图 杨元清

后日:广阔聆听时代回响

实践最后一日,实践团转向更广阔的视角。在大同市博物馆,队员们透过琳琅满目的展品,清晰地看到了文明的交融和接续,也印证了先前所见灿烂的历史。 “数字技术就像一把万能钥匙,打开了尘封的文化交融密码箱。”队员们赞叹道。

午后,实践团登上大同古城墙。脚踏厚重的历史砖石,眼望城墙内外:一侧是沧桑古朴的历史遗迹,诉说着岁月的故事;另一侧则是充满活力的现代商业街区,古建与新店和谐共生,上演着传统与现代的精彩对话。

▲图为团队成员在古城墙里实地走访 图/李明宇

为了捕捉最真实的时代声音,队员们化身 “街头文化观察员”,在古城墙周边随机采访路人。一位老人动情地讲述着童年听来的云冈传说,眼中闪烁着对往昔的追忆;几位年轻人则兴奋地谈论着如何通过短视频、文创盲盒等新潮方式让云冈文化“出圈”、“破壁”。这些来自不同代际、不同视角的鲜活声音,为实践团提供了接地气的思考养分,也勾勒出云冈文化在当代传承的生动图景:它需要深深扎根于传统的沃土,更要勇敢拥抱时代的浪潮。

三日云冈文脉探索之旅结束,不仅极大增强了学子们的文化自信,更为他们深刻理解总书记关于文化遗产保护与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指示精神提供了最生动的课堂。相信未来合工大学子也将以独特的“机械方案”和蓬勃的智慧,为云冈文脉在数字时代的接续传承贡献青春力量。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何秉初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

35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