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采访三线建设记忆,青春赓续三线红色工程 ——重庆化工职业学院“长风三线精神”爱国主义教育实践团口述史采访50名三线建设著名企业长风化工厂三代建设者

发布时间:2025-07-09 18:49   来源:大学生云报 | 杨磊、肖雨峰、汤钊彬、贺姝颖、杨巧灵、吴宝玲   阅读 6.9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为进一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重庆化工职业学院“长风三线精神”爱国主义教育实践团追溯三线建设历史、弘扬爱党报国信念,自2025年7月1日至5日,实践团12名大学生重访三线建设时期重要军工化学企业——长风化工厂,开展了为期5天的口述史采访活动,在面对面的深度访谈中深入领悟三线精神、总览中国工业辉煌历程。

图为长风三线建设展览馆内三线建设的照片。杨磊 供图

根据厂志,长风化工厂的建设在1964年4月由化工部二局提出、1966年开始筹备、1967年在大三线建设时期由化工部定点投资,以光气为主要原料生产军品和新型高分子合成材料的专业化工厂,是化工部的重点企业。1974年基本建成并投入生产,现已发展成为以光气为主要自备原料,生产军品和有机异氰酸酯、聚碳酸酯系列为主的军民结合的生产厂家。贯彻了党中央关于“备战、备荒、为人民”的战略思想,加快了三线建设,扭转了西南国防工业配套产品依赖外区供应的被动局面,适应了备战的需求。它承担着军事专用化学品生产和研究,见证了中国化工产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伟大跨越,也为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图为长风三线建设展览馆内三线建设时期照片。汤钊彬,供图

长风化工厂现为重庆六个国家级工业遗产之一,长风老厂已被列为川渝工业文化教育实践基地、重庆市国防教育基地、长寿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承担着社会实践与研学、国防爱国教育、实习实训、工业文旅、大思政课实践教学等众多功能,是多所高校的思政教育基地。

图为长风三线展览馆一楼文化墙。杨磊 供图

重庆化工职业学院“长风三线精神”爱国主义教育实践团“口述采访三线建设记忆,青春赓续三线红色工程”为主题,通过“一对一”的形式进行深度访谈,系统梳理工厂从建设时期到转型升级的发展脉络,进一步深入探求长风一代、二代、三代的三线精神形成、发展与代际传承。本次实践团共采访50名工厂职工,其中60年代至80年的第一代建设者13人,80年代至10年代的第二代建设者15人,10年后至今的第三代建设者21人,实践团共整理出59篇采访稿、近7万字三线建设红色工业亲历者见闻。

图为长风三线建设展览馆内长风化工厂照片。杨磊 供图

热血拓荒,赤心报国

“希望国家强大起来”、“埋头苦干,干好该干的事儿”,“只想为国家发展做贡献”……第一代建设者们虽已白发苍苍,可谈及那段岁月依然神采奕奕,仿佛又回到了那个战天斗地的年代。

长风厂属“三五”三线建设项目,厂址选择按照“靠山、隐蔽、分散”的国防工业建设方针来进行。建厂初期,第一代建设者们响应国家号召,背井离乡、隐姓埋名、开山辟路、修楼建厂、吃淡饭、喝泥水,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以“铁人”为榜样,头顶烈日、脚踏荒山,战山洪、斗干旱,顽强拼搏,日夜奋战,用自己勤劳的双手缔造了长风化工厂这一工业奇迹。

“他们是三线建设的开创者,与他们交谈完,满耳都是‘拼’、‘干’、‘守’,听的是汗水浸透的创业史,是刻在骨子里的踏实。他们用粗糙的手垒起厂子的骨架,把日子熬成了生产线的刻度。”对第一代三线建设者采访完后,实践团成员这样感慨道。

根据口述采访,第一代三线建设者当中年纪最大的已然达86岁,最小的也有61岁,有的甚至已在厂工作42年之久,建设对象涵盖党员、复转军人、知识青年及跨越千里来到长风化工厂的外乡建设支援者,他们从四面八方汇集于黄草山下开始了长风厂的艰苦创业。实践团成员认真聆听,精准记录这份红色记忆,切身感悟到了“备战 备荒 为人民,好人 好马 上三线”的时代标语深意。

图为第一代三线建设者在跟实践团成员分享三线建设故事。杨磊 供图

坚守深耕,革新图强

“他们是三线建设的奋斗者,他们脸上虽充满岁月的沧桑,但眼神中却满是坚定,我们从他们的故事中深入了解到了‘三线情、长风魂、中国梦’的核心意义”。实践团成员在采访完第二代三线建设者后如此感叹道。

在口述采访中,实践团了解到在第二代三线建设者里,他们厂一代子女,了解到了父辈们的创业故事,子承父志,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来到了长风化工厂;有的是怀揣着一腔热忱,甚至是跨越了2000多公里从西藏来到长风化工厂支援三线建设。在他们当中,年纪最大的已经59岁,在长风化工厂工作了41年,用半生的坚守诠释了“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三线精神内涵。

图为实践团成员采访第二代三线建设者。杨磊 供图

当实践团成员问及用三个词概括老一辈建设者时,在长风化工厂工作40余年的老厂负责人、高级工程师夏敏主任思考良久,缓缓说道:“我觉得应该是‘艰苦奋斗、自强不息、敢于创新’吧。”夏敏主任表示,正是这些宝贵的三线精神延续了长风化工厂命脉,让长风化工厂得以在历史的波涛中挺立至今。第二代三线建设者们纷纷告诫实践团成员:“要活到老学到老,做复合型人才,为祖国的建设与复兴贡献青春力量。”

图为夏敏主任为实践团成员讲解长风三线建设历史。杨磊 供图

传承开拓,逐梦未来

“当我面对复杂的安全管理任务、技术革新挑战时,三线精神正是指引我们攻坚克难的灯塔。它教会青年职工,越是艰难越要坚守,在平凡岗位上创造价值。保留历史资料、传承三线精神,这不仅是对前辈的致敬,更是为企业注入生生不息的文化基因,让艰苦奋斗、勇担使命的精神血脉,在新时代继续奔涌流淌。”一位入职长风化工厂三年的青年职工如此说道。

图为长风化工厂老厂再生塔塔底。肖雨峰 供图

数位青年职工表示,老一辈职工“拧螺丝”般的认真态度,至今仍是他们衡量工作的标尺。这种代际之间的三线精神接力,或许正是长风化工厂在时代更迭中始终保持生命力的核心密码。

在口述采访中了解到,作为三线精神的传承者们,第三代建设者普遍只有二三十岁,有的一家三代都是长风化工厂的工人;有的是刚毕业的大学生,对三线建设那段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岁月充满向往,希望传承和弘扬三线精神,为祖国和社会奉献自己的力量;还有的已在长风化工厂工作数年,励志书写属于长风化工厂的工业现代化崭新篇章。

图为实践团成员对第三代三线建设者进行口述史采访。吴宝玲 供图

重庆化工职业学院“长风三线精神”爱国主义教育实践团的口述史采访活动挖掘出了从建厂至今众多被时间掩埋的三线建设故事,将三线精神以更为生动具体的方式呈现了出来。本次口述史采访活动不仅是对三线建设历史的传承与弘扬,更是一场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

实践团成员们纷纷表示“前辈已经向前迈了一大步,为我们开辟了新征程,我们作为新时代新青年大学生,自当跟紧前人的步伐,应将把从建设者身上汲取的力量转化为学习和奋斗的动力,在新时代的征程中,勇担使命,砥砺前行,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青春力量。”

长风化工厂老厂负责人夏敏在临别时赠送给实践团一本珍贵的厂志和一卷长风相册,他很欣慰:“你们的实践团并不是走走形式、做做样子,而是切切实实的走进了三线建设者们当中,确确实实是在为弘扬三线精神而努力,真正意义上践行了‘实践’二字,我希望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三线精神能够继续传承下去,并在新时代的征程中永放光芒,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精神力量。”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汤钊彬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225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