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厦门海洋职业技术学院“海丝寻舟”实践小队走进惠安,开启传统造船技艺研学之旅,与惠安福船技艺传承人洪玉生、张国辉两位先生深入交流,探寻福船建造的匠心密码。
洪玉生:图纸里的造船春秋
洪玉生先生家族世代传承造船技艺,木质帆船限航后,为继续保护和传承家族造船技艺,积极投身船模制作几十载,是市级福船建造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用时也是惠安木质渔船建造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海丝寻舟实践队来到洪玉生家中进行调查访谈,实地学习造船技艺,共同探索造船技艺的保护与传承新思路。
(洪玉生为实践队员讲解福船图纸)
现场,洪玉生翻开泛黄图纸,船舶结构、尺寸标注精细入微,每一条线条都藏着经年积累的造船智慧。“看这龙骨设计,是船的‘脊梁’,决定着船舶的稳定性。”洪玉生结合图纸,为学生讲述从渔船作业场景,到船模还原真实构造的巧思,从传统工艺传承脉络,再到求学时积累船舶知识的经历,带大家触摸历史温度。他手持工具雕琢木料,演示船模“龙骨”制作,从选料门道到切割、打磨技巧,倾囊相授,让学生沉浸式感受工艺精细。
(洪玉生船模半成品:惠安漏尾船龙骨、肋骨与船底构件)
在讲解船模彩绘环节,洪玉生眼中满是热忱:“以前的渔船彩绘可不只是好看,像这些吉祥纹样,是渔民对平安出海、满载而归的期盼,也藏着识别自家船的门道。” 他指着船模斓的图案,从颜料如何适配海洋环境,到图案绘制的先后工序,细细道来,让学生明白船模艺术与实用功能的交融。
(洪玉生为实践队员讲解古船文化)
张国辉:六十载的匠人坚守
同样深耕船模技艺的张国辉先生,来自惠安大岞。16岁学艺,18岁被派往厦门、泉州等地造船厂研学,20岁参与村里造船工作,至今已与古船相伴一甲子。因家境早年困难,初中毕业后随长辈“讨海”的经历,让他与福船结下不解之缘。
(张国辉为实践队授课)
面对学生,张国辉细致拆解船模构造,从船体外形设计到部件功能,一一讲解。谈及福船“水密隔舱”技术,他详解原理:“水密隔舱把船内空间分隔成多个独立舱室,航行时若遇破损,能限制进水范围,保障船舶安全,这是传统造船极具智慧的创造 。”从龙骨搭建到彩绘装饰,他用六十年的实践经验,为学生解码传统造船工艺的奥秘。
(张国辉福船渔船作品)
回忆起早年学艺经历,张国辉感慨万千:“那时候条件苦,师傅教手艺靠‘口传心授’,拿着简单工具,一点点摸索。像造船用的木料,得选经得起海浪‘折腾’的,鉴别木材、处理木料,全靠实打实的经验积累。” 他以自身经历,让学生体会到传统技艺传承背后的艰辛与坚守,鼓励大家用心传承这份海洋文化遗产。
两位匠人的分享,让学生们收获颇丰。“海丝寻舟”实践队员围拢观察、上手实践,在工具与木料的互动中,感受传统技艺的温度。从图纸设计的精密,到水密隔舱的智慧,从龙骨制作的严谨,到船模彩绘的巧思,学生们沉浸式触摸福船建造技艺的传承脉络。活动尾声,学生们表示,将把所学带回校园,待会学校船模创新班中,让更多人了解这份海洋文化宝藏。
古老的船模制作技艺,正借青春力量与匠人坚守,在海洋文化传播中破浪前行,续写传统与创新交融的新篇章。
(实践队与张国辉等合照)
(实践队与洪玉生等合照)
文字: 郑舒帆 陈咏鑫
图片: 许铭骏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郑舒帆 责编:赵林朗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