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赋能 青春助农 ——广东大学生实践队探索清远特色产业振兴路

发布时间:2025-07-09 05:53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吴佳琦、许华琦   阅读 8.8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为积极响应广东省委“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部署,在清远市团市委、清城区团区委的鼎力支持和精心协调下,7月2日,广东南华工商职业学院数字商贸学院“粤味领航,数智兴农”突击队师生一行18人,深入清远市源潭镇踵头村开展暑期实践。连日来,团队聚焦清远鹅产业,深入一线调研,探寻传统传承与数智兴农新路径,助力乡村振兴。

一、深扎一线,把脉产业根基

突击队抵达后,立即深入养殖一线开展调研。在踵头村村委会乌鬃鹅养殖项目点,队员们详细考察鹅舍规划、集体经济发展模式,探究产业如何有效带动村民增收致富。

走访养鹅三代传承的种鹅养殖场,师生们跟随养殖户深入鹅群,学习观察体型、羽毛、活跃度选种的诀窍,记录天然谷物饲养、温湿度调控及土法防病等宝贵经验。面对年轻一代传承的挑战,队员们也欣喜地看到家族晚辈接棒的身影,感受到传统产业根脉在新时代的延续活力。

▲图为对踵头村养鹅三代访谈合照

调研清城区源潭镇郭为周养鹅场,队员们同负责人郭为周深入交流,围绕经营逻辑、成本收益、销售渠道、技术升级等核心问题,系统梳理从种鹅选育、鹅苗出栏到成本控制、市场应对的规模化养殖运营经验。

▲图为与清远市企业家协会韩主任走访郭为周养殖场的合照

二、 多元探索,拓宽兴农路径

调研足迹延伸至更广阔的乡村产业领域。

探访源潭镇友友农场:队员们考察了数十亩汇集多种优质水果的果园及散养鸡鸽。针对农场主反映的优质农产品销售渠道单一(主要依赖朋友圈)、传播受限的问题,团队积极探讨电商赋能与宣传推广方案,旨在助力农产品突破地域限制,打开更广阔市场。

走进飞霞龙田文化乡:占地1.65万亩的文化乡,区位优势显著,生态资源丰富。队员们与负责人深入探讨农文旅融合发展的创新路径。文化乡正探索“特色产业+文化旅游”模式,通过民俗体验、田园观光等,将传统农业与文旅资源有机结合。此次调研为校地合作搭建了桥梁。

▲图为突击队成员走进飞霞龙田文化乡

推广源潭特色丝苗米:突击队走访当地农业产业,重点对源潭镇得天厚土孕育的丝苗米进行宣传策划。团队将通过直播等方式,详细介绍其种植环境、生长过程、晶莹细长的米粒特质及营养美味的特点,助力提升品牌知名度,拓宽市场空间。

三、科技赋能,驱动产业升级

为探寻科技支撑力量,突击队调研了清远市石兴集团。该集团集种苗、饲料生产及食品加工于一体,是当地产业链的重要环节。

▲图为突击队成员走访了清远市石兴集团

队员们深入车间,学习饲料生产工艺、种苗培育流程及现代化养殖技术,记录先进生产管理模式。

技术人员详细介绍了生物科技赋能养鹅产业的具体实践:先进孵化技术提升鹅苗成活率,精准生物制剂助力疫病防控。企业通过与养殖场紧密合作转化科技成果,有效推动清远养鹅产业整体升级,为乡土产业插上科技翅膀。此行让队员们清晰认识了养殖业“从源头到终端”的完整链条。

四、传承文脉,厚植乡风文明

实践活动中,队员们也致力于挖掘和弘扬地方优秀文化。

专访退伍老兵叶镜辉:这位72岁的退伍老兵回忆了1975年在南海舰队服役期间参与湖南永州抗洪救灾的经历,在朴实话语中尽显军人担当。他感慨国家发展巨变,并强调红色故事对青少年树立正确三观、涵养家国情怀的重要作用。

▲图为突击队成员对退伍老兵进行专访

探访非遗背带绣花工作室:队员们近距离领略了源潭镇传承数百年的非遗瑰宝魅力。这项技艺将传统工艺与吉祥图案相融合,既承载着深厚的岭南文化记忆,又在创新中焕发时代活力,彰显了清远文化的底蕴。

▲图为突击队成员认真了解非遗文化

一周来,突击队深入踵头村、洞尾村等村落,通过实地走访与直播相结合的方式,全方位展现清远养鹅产业的传承密码与发展图景。直播镜头生动呈现了传统养殖技艺、农文旅融合探索、科技赋能实践,有效打破地域限制,让乡土产业走进更广阔视野。

活动已获得各级媒体广泛关注,包括《南方都市报》、南方+、广东省职教城公众号、清城区团委公众号、大学生在线等平台,累计点击量突破10万次,相关视频浏览量达4.5万次,直播观看人数累计超3万人次,影响力持续扩大,有力展现了乡村产业活力。

下一步,突击队将持续深化调研成果,以数字技术赋能乡村产业,助力清远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青春动能。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吴佳琦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285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