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工业大学社会实践队赴西安曲江红色记忆博物馆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实践活动

发布时间:2025-07-08 17:30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张雅雯   阅读 296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大学生云报7月8日讯 (通讯员 张雅雯)2025年7月6日,西安工业大学“烽火青春·红梦引航”社会实践队前往陕西省西安市曲江红色记忆博物馆开展“追寻红色足迹,传承革命精神”主题实践活动。在为期一天的参观学习中,队员们通过观摩数件红色文物、聆听革命历史讲解、与馆方负责人深入交流,深刻体悟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的崇高精神,在沉浸式党史学习教育中筑牢理想信念根基。该馆珍藏的抗战实物、毛泽东像章系列、红色宣传画、生活用品等珍贵展品,为青年学子提供了鲜活生动的思政教育素材。

上午9时,实践队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开始参观。步入博物馆主展厅,迎面而来的是整面墙的毛泽东像章,从珐琅彩到铝制浮雕,不同材质、不同时期的像章在灯光下熠熠生辉。讲解员介绍,这些像章多为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制作,既是当时人民对领袖敬仰之情的物质载体,也是特殊历史时期的社会文化符号。小小的像章背后,是人民群众对新中国成立的由衷喜悦,更是对毛泽东先生带领人民翻身解放的深切感恩。

图为曲江红色记忆博物像章展区 吴志昊供图

在民国七年的红色宣传画展区,泛黄的画纸上寓言故事的题目依然清晰可辨。据队员张雅雯回忆,她对《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这幅印象最深,仿佛能听见那个年代的人们告诉大家要团结不要内斗。

图为实践队在红色宣传画展区参观学习 吴志昊供图

博物馆的一处拐角陈列着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日常生活用品:印有“为人民服务”字样的搪瓷杯、木质外壳的“红星”牌收音机、车把上缠着红绸带的“二八大杠”自行车……这些物件让队员们直观感受到那个物质匮乏却精神昂扬的年代。在自由参观的过程中,队员张颖与张惠娟纷纷表示自己小时候都是坐在车架中间的“大杠”上。

图为实践队队员在红色生活用品展区参观 吴志昊供图

一面装饰着“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标语的镜子尤为引人注目。讲解员解释,这类镜子曾是当年新婚家庭的“标配”,既实用又承载着时代精神。队员谢晨艳感叹:“如今婚房里摆的是婚纱照,而那个年代的人却把国家号召融入生活细节,这种集体主义精神令人震撼。”

图为博物馆内红色镜子展区 吴志昊供图

在军事展区,锈迹斑斑的手榴弹、磨损严重的步枪、泛黄的《解放日报》原件无声诉说着抗战的艰辛。一份1945年8月15日的《新华日报》头版刊登着“日本无条件投降”的消息,报纸边角已被岁月侵蚀,但铅字的力量穿透时空。满满一面墙上挂着抗日战争图片的报纸,队员们围在一起,逐字朗读报道内容,更理解了什么是“一寸山河一寸血”。

图为抗日战争写真图片展报纸 吴志昊供图

参观结束后,实践队与博物馆负责人孙老师展开交流。谈及建馆初衷,孙老师表示:“这些文物不是冰冷的展品,而是一代人的青春与信仰。我们希望年轻人能透过它们,看到历史的选择和人民的力量。”队长马鑫问道:“在娱乐多元化的今天,如何让红色文化吸引更多青年?”孙老师回答:“关键要找到历史与现实的连接点。比如这些像章,它们的设计美学、工艺变迁本身就是一部社会史。”

活动尾声,实践队与孙老师在毛泽东雕像前合影。夕阳透过玻璃窗洒在队员们年轻的脸庞上,与画像中领袖慈祥的目光形成奇妙呼应。返程途中,队长马鑫总结道:“这次实践让我们触摸到了课本之外的历史肌理。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要做的不仅是铭记,更要把这种精神转化为脚踏实地的行动。”

图为实践队与博物馆负责人孙老师合影留念 吴志昊供图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张雅雯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

13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