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技术师范学院艺术与传媒学院暑期社会实践队赴平潭开展思政研学
> 摘要: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思政课”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7月3日至4日,福建技术师范学院艺术与传媒学院“‘艺’海扬帆”实践队在指导老师陈子詹带领下,赴平潭综合实验区开展“览平潭红韵绿景,悟千年文脉传承”暑期社会实践活动。队员们以脚步丈量红色热土,用镜头记录生态蝶变,在行走的课堂中感悟理论伟力,淬炼青年担当。
> 关键词:思政实践红色传承 绿色生态乡村振兴
一、踏访红色地标:在历史回响中筑牢信仰之基
猴研岛·68海里的家国守望
“年轻时在海峡捕鱼,对岸灯火看得真切,如今只盼两岸如海水般连通!”实践首日,队员们在祖国大陆距台最近的猴研岛采访老船长时,这段深情告白令众人动容。立于“68海里”地标石碑前,队长吴欣焓感慨:“浪涛拍岸声是历史的回响,更昭示着两岸血脉相连的永恒主题。”
图为猴研岛实践小队合照 蔡煜摄
大坪村·领袖嘱托照亮振兴路
作为习近平总书记曾四次走访的挂钩帮扶村,大坪村的蜕变是实践队调研的重点。在主题党日馆,全息投影时间轴生动展现平潭从战备前线到国际旅游岛的跨越。当看到2000年村民致信总书记收到的回信原件时,实践队的一位队员晴眼眶湿润:“领袖的牵挂,是乡村巨变最深厚的动力!”读书会上,队员们围绕《习近平在福建》展开热议,吴欣焓分享感悟:“‘提高农业生产水平’的嘱托,已转化为特色种植、乡村旅游的生动实践。青年当如大坪村,将理论化为发展动能。”
图为曾焕乾故居环境图 蔡煜摄
二、守护碧海银滩:于生态廊道践行绿色使命
北部湾·风车下的环保课堂*
7月4日,北部生态廊道的白色风车群与碧海蓝天交相辉映。实践队分组开展“清洁海滩”行动,捡拾塑料瓶、包装袋等杂物。“垃圾不仅破坏景观,更威胁海洋生命!”一位队员边拍摄生态对比图边向游客发放“无痕旅游”手册。玻璃栈道旁,工作人员介绍:“岛上风电年减煤耗百万吨,森林覆盖率37%。”实践队的一位成员望着镜头里祖孙拾荒的画面深有感触:“生态保护的种子,正在下一代心中生根。”
图为北部湾实践小队合照 蔡煜摄
壳丘头·七千年前的生态智慧
在壳丘头遗址博物馆,先民“取之有度”的贝壳工具制作技艺令队员惊叹。“七千年前的生态观与当代‘生态文明’一脉相承”,文资组在笔记中写道,“敬畏自然,方是永续发展的密码。”
三、激活古厝新生:以创新赋能文化传承
国彩村·红旅融合促共富
吴国彩故居的老照片记录着烽火岁月。村干部介绍:“去年红色旅游吸引游客超10万,村民收入增20%!”民宿业主林阿姨指着祖父支前照片说:“游客爱听革命故事,也爱住我们的石头厝!”实践队用无人机航拍花岗岩砌成的防风石厝群落,青灰屋顶与碧海风车构成诗意画卷。
图为国彩村环境照蔡煜摄
四、实践淬炼:以青春之笔答时代之问
返程大巴上,实践队召开总结会。调研数据显示:85%游客认可平潭“红绿融合”,但90%期待增加互动项目;视频组剪辑的曾焕乾故居光影、风车转动镜头引发共鸣。吴欣焓总结:“实践的意义在于‘连接’——连历史与当下,系理论与现实。”
指导老师陈子詹寄语:“要用专业视角讲好平潭故事,更需思考如何让调研成果反哺地方发展。”
五、未来展望:从知行合一到青春力行
实践队将推动成果“三转化”:
1. 专业融合——制作平潭红色微纪录片,以新媒体技术实现革命历史“可视化”;
2. 持续追踪——调研乡村振兴进程,形成青年视角建议报告;
3. 辐射带动——组织“三下乡”经验分享会,号召更多学子“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海风拂过礁石,涛声如鼓。这片承载红韵绿景的“海峡明珠”,正见证新时代青年以实践为帆,在民族复兴的壮阔航程中破浪前行!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熊力铭 责编:赵林朗 + 投诉举报